紫笔文学 > 一世天骄全文小说 > 第2200章 经验  

第2200章 经验  


五月的天气,总是那么温暖,五月的风,总是那么柔和。

走在江淮这样的沿海大省,那平坦宽敞的大道上,如沐春风。

张一凡是一个怀旧的人,他很快就发现,自己居然对江淮的一草一木那么热爱,到处都充斥着熟悉的味道。没错,这里就是自己曾经呆过好几年的地方,全国经济大省江淮。

江淮处于长江以南,东海之滨,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江淮城里,还有闻名遐迩的西子湖,也有我国四大美女西施诞生之地。

江淮人富有,江淮人精明,江淮人也勤劳。

张一凡可谓是一个走南闯北的人,他生于湘省,去近广省,呆过西部,唯独对江淮之地独有情钟。有人说,江淮人不似广省人那般冷漠,不似内地人那般懒惰,这些话绝对是有根据的。

今天视察的重点,是江淮靠海边不远的一个小市。这市里有著名的蒋氏故里。

在江淮呆了这么久,张一凡深有感慨的是,江淮人善于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无限放大。当然,这种放大不等于是吹牛,用他们商人的话说,叫品牌意识。

说起来这个蒋氏故里,其实是稀松平常,完全没任何特色。就是在那条河边上,有一栋老宅。宅子的门口,有一片广场,围墙上写着蒋氏故里几个字大。

而这个院子里到底有什么呢?

有一张床,以前的木架子床,据说是谁谁谁睡过的,其实说不准,就是附近哪位农家收购的老床。有一张犁,一把蓑衣,一顶斗笠,犁和蓑衣,斗笠都很旧。蒋氏的年代不久,再旧又能旧到哪里去?

但这些看的不是这东西的年代和价值,而是那段历史。

除了这些七七八八的东西,后面有个佛堂,这佛堂跟大多数地方一样,基本上都是为了给游客一种心里上的安慰和寄托。据说老蒋的母亲向佛,因此就有这佛堂,其实,这些都是后来加上去的。在河的对岸,有一栋小洋楼,他们说蒋夫人曾在这里住过。

反正都是如此云云,基本上没有太多能看的东西。

但是江淮人就是这样,可以把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事和物,用文字和图片来修饰,于是就有了所谓的品牌。江淮人在全国打造的品牌很多,不管他们有意还是无意夸大这些品牌价值,至少他们用自己聪明的脑袋,丰富了自己的口袋。

这一点,跟很多内地大不一样。内地很多地方的人,成天围着麻将桌子无所事事。每个人都希望能从这麻将桌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好象这麻将桌子是聚宝盆似的。

社会风气,也是张一凡比较欣赏江淮这地方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工作视察,老书记就不奉陪了,因为张一凡的工作主要是农村,因此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副省长,以来农业厅等干部都在例。

徐前进深知张一凡的性格,随行的人员尽可能的少,记者也不多,几家重要媒体到了就行。

在江淮工作了这么多年,张一凡以前也下农村。江淮最大的特点,就是交通。

在这里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路,而且大都是水泥硬化后的马路。这些张一凡是知道的,因为他在江淮的时候,江淮就实现了这项工程。

张一凡说,今天我们不坐小车,坐大巴。

一辆大巴可以容得下几十个人,张一凡就坐在大巴上。随行的干部不多,一共才十几个,加上记者,一共四十个人不到。

跟大巴一起的,前面是一辆警车,后面也有一辆警车。哪怕再简单,再低调,安全第一,警车必须跟随。

经过一个多小时,终于来到乡下。这里已经离大海不远了,仅三十里左右。四下望去,一片丘陵地带。在这里的山岗上,绝对没有一寸闲置的土地,能植树的植树,能种菜的种菜。但最让人喜爱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竹子。

张一凡去过井冈山,看过那里的竹子,而这个小镇下面的农村,居然也是一片接一片的竹子。这些竹子在江淮,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用。

而湘省大都不是,湘省只当它是一种植物。

江淮的竹子,成年竹子加工成竹伐,加工成工地上用的竹板,也有加工成箩筐,椅子等等,更有些地方用来加工成竹艺术品。

江淮的竹笋,每到春冬季节,收购竹笋的工厂很多,都是大卡车卡车的拉走。这些竹笋,将加工成笋罐头,远销东南亚和欧美国家。这就是江淮人所说的产业化,他们就可以将这些看似不怎么起眼的东西,做成产业。

一些普通人家,一年卖出去的竹笋都有一二万块,而这个数目,却是很多内地村民,几乎是一年的收入,或者是他们一家人一年的收入。

关于这个问题,张一凡曾经在心里反复自问过,内地没有竹子吗?内地没有笋吗?为什么内地就不能把它做成产业?

看着这漫山遍野的竹林,让张一凡感触良多。

车子进入一个村庄,那里有镇领导和村干部在等,他们得到通知,今天张首长会过来视察。张一凡事先说了,该干嘛就让村民干嘛,不要因为自己的事情,担误了人家的工作。

江淮这地方与其他地方不同,即使在农村这种地方,每个村庄基本上都有工厂。这些工厂不会很大,有的几十人,有的上百人,当然大点的也是好几百人的工厂。

一般这种农村企业招工有难度,所以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了工人队伍。他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做农活,平时都呆在工厂,非常合理的安排着自己的时间。

所以张一凡说,江淮的农民实在太幸福了。现在不论走到哪个村庄,哪怕是那些年纪很大的老婆婆老爷爷,几十万家底不在话下。

张一凡一行来到眼前这个村庄,村庄夹在两山之间,由于沿海大都是丘陵地带,所以山与山之间,就是建村的好地方。

山沿边上,有一条不大的河流,村庄就沿河而建。

镇长和书记还有村干部,小心翼翼地介绍着村里的情况。他们说村里有三个企业,两家私人企业,一家村办企业。这种企业对工人素质要求不高,没什么文化也成。

因此,这就成了江淮特色。

由于大部分村民都进了工厂,村里的田土活就做不了这么多。靠近河边的良田,基本上还在耕种,但是稍为靠山边上的土地,就租给了花木园林公司。

这些地被合理利用,每个月给村民多少钱。

这一点,张一凡曾跟内地很多干部说过,让他们学习江淮这种做法。内地由于很多农民外出务工,他们就把家里的地给荒废了。其实就算是不租给花木公司,他们完全也可以自己种上树木,十年,二十年以后,这也是一笔非常大的财富。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

镇长说,我们的原则就是,工作要做,但是土地不能荒废。别看现在这些地,看上去花木漫山遍野的,其实当初我们下面这些村干部做了相当多的工作,给村民做思想工作,教育工作,如何引导他们发家致富。很多村干部,可谓是绞尽脑汁。

为此,我们甚至还展开过村与村之间的竞赛活动,看看哪一届的村干部为村民牟取的利益最多。能者上,庸者下,这就是我们对村干部的录用原则。

张一凡说不错,不错,随后对腾飞道:“你要把这些经验都记下来,以后全国推广。”


  (https://www.zbbwx.net/book/3710276/678616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