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千里运粮大名府1
秋风带着阵阵凉意从贾鲁河上吹来,河面上,水波荡漾,一只只帆船驶过,河岸边的波浪顿时大了许多,哗啦啦地拍打着河岸。
船只渐渐地越走越远,帆船变作一个个白点,消失在河岸两侧如雪般飘舞的芦花丛中。
李亭坐在河畔杨树下,厚厚的枯叶像地毯一般,令人十分的惬意,李亭手里拿着一支芦花,一边轻轻轻抚手背,一边漫无目的的看着四周。
秋高气爽,天高地阔。
这里是如同镜面般平整的平原之地,一眼望不到边,远处,还能看到有人在田野里收割着豆子高粱等秋天的作物。
看着中州平原之地,李亭心里却难以平静下来。
他本不该是这里的人,他是穿越来此,附身在这个李亭的身上。
他来到这里已经有五天了,他一直暗暗的观察,慢慢的回忆,也渐渐知道了周围的环境。
这里是开封府陈州西华县贾鲁河畔的一个村子,因为村西架设一座横跨贾鲁河的木桥,所以叫李桥。
李桥人和河南许多地方一样,是两百年前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这里来的。
两百年的时间,李桥也渐渐大起来,人多起来,整个村子现在有五十多户,差不多两百多人。
在这附近来说,这里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村庄。
这个李亭,虽只有十五岁,在整个西华县,早已经赫赫有名。
两年前,也就是崇祯九年八月,贼首老回回、许文冲、王九仁、王成龙等率匪徒几十万,扎下连营连绵几十里地,寇略西华北面邻县扶沟等地。当时,左良玉将军从鄢陵率兵攻打这些匪徒,这些匪徒被左良玉将军打的溃不成军。有一部就从扶沟县往南逃窜到西华县来。
在扶沟西华交界之处,贾鲁河畔之东,有一禹王庙。当时从扶沟逃来的匪徒有五十多人,带着他们抢来的粮食,财物,盘踞禹王庙内,整个西华百姓皆惊恐不已。
而这时,刚好李亭和他的堂弟李玉在那里玩耍。为保护李玉,李亭从匪徒手中抢过一把镔铁刀,杀的这帮匪徒哭爹喊娘。据说当时李亭杀了有二十多人,剩下的那些匪徒,不是被赶到冰冷的运粮河,就是逃窜的无影无踪……
一战成名,尤其是在西华县一带,当时只有十三岁的李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有人甚至说他是刘通转世。
刘通,又称刘千斤,就是西华人,将近两百年前,就曾带着西华的流民在湖北郧阳一带造反。
当时朝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刘通一伙的造反镇压下去。
尽管刘通早死了,不过关于他的传说,在当地久久流传。
有人说,刘通曾经举起郧阳县衙门前的千斤重的石狮子,双臂一晃,足有千斤之力。
其人胆子大,力气大,就连他小时候也是悍勇无敌。
而李亭,正是和刘通一样,力大无比,悍勇无敌。
此事之后,李亭虽然年纪不大,但在西华一带,也是无人敢招惹,就连县衙里的公差,见到李亭也是要绕着走。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李亭前些时日,骑着他从匪徒那里抢来的青鬃马,四处溜达,谁料想,竟从马上摔落下来。
一下子,李亭就昏迷不醒。
李家找了好多郎中,求医问药,可是郎中们纷纷摇头,都说无药可救。
他的母亲李郭氏求医问药,又四处烧香拜佛。西华县里的女娲娘娘庙,城隍庙等等全部拜过一遍,尤其是在禹王庙,更是长跪在那里,求禹王爷饶恕李亭曾经年幼杀人过多的罪过。
也许是禹王爷起了作用,五天前,李亭终于醒转过来。
他已经不是以前的李亭,而是拥有了一个现代人思想和以前生活记忆的李亭。
但是,为了彻底搞清楚状况,这五天来,李亭一直不怎么出门,每天就是听着父母的唠叨,说着他以前的故事。
就连村子里,很多人都不知道李亭已经醒来。不少人觉得他母亲再也不去烧香拜佛,甚至还以为他们已经开始做最坏的打算呢。
也就今天,他才出门,一是理一理混乱的头绪,二呢,主要看看这个他家乡的大河,贾鲁河。
贾鲁河,又名小黄河,运粮河。发源于郑州一带,经中牟至朱仙镇,在朱仙镇往下过扶沟、西华、淮宁,最后到商水周家口附近汇入沙河。
而贾鲁河、沙河、颍河周家口之地交汇之后,东南出河南入南直隶太和,然后至颍上汇于淮河,可由淮河向东经洪泽湖到京杭运河的枢纽——淮安。
明清两代,贾鲁河、沙颍河成为江淮与河南东部平原连接乃至北上京师的辅助通道,这就是明清中原运河的南段。
经过这段运河,粮食可以从南方输送到河南,甚至能将南方的商品北上山西,西去关中。
南达江淮,北通燕赵,西接陕晋,一条中原腹地之上的黄金水道。
好在有这条贾鲁河,哪怕这几年,河南连番遭灾,贾鲁河沿岸人家,日子都还过的下去。
尽管这些年春夏常旱,但是一过暑到秋天,却是雨下个不停。尽管麦子收成不好,但是秋粮基本还是可以的。高粱,黄豆,黑豆等等,不光够自己吃,有些甚至能送到商水县周家口的集镇上去卖掉换些钱来。
更有些人家,能去周家口做些小营生,比如做些苇席,编些箩筐,卖给那些陕帮的商人,倒也能将日子维持下去。
李亭这两年,日子更是好的不用说,尤其是前年禹王庙一战,他抢回钱财粮食之多,令人咋舌不已,更是让他们家成为李桥日子过的最好的一家。
莫说李桥,就是周围的村子里,李亭一家都是过的相当不错的。
其他地方人,纷纷逃命,有人更是做了流民,李桥人依旧云淡风轻的过着日子。
李亭一家则是李桥人当中过着都算优渥的生活。
贾鲁河对于当地,绝不仅仅是一条河而已,更像一条输血的管道,输送着四方来的营养,滋养着两岸民众。
李亭看着贾鲁河,幽幽地想着这片古老大地。
在古代之际,这里就是文明发源之地,夏商周多少传说,春秋战国多少故事,就在这里演绎。
到了汉唐宋之际,这里依旧是国家最富裕的中原腹地,文化兴盛之地。
宋朝之后,中州大地,渐渐的没落下去。
原因何在?那就是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汴河不再通航,导致河南之地,与江淮沟通远比不上以前。
到了明朝,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再也不走河南之地。
大宗的物资,再也不走中原腹地,中原地位才开始急剧下降。
河南之兴,在于地处腹心之地,有汴河南通江淮,卫河北连燕赵,黄河西接陕晋,河流通达四方,货流,人流畅通,兴旺乃是自然之事。
河南之衰,首在于黄河灾难变多,其次汴河被黄河淤塞,南通江淮再也不再通畅,甚至卫河有时通航也受影响。
因河而兴,因河而衰,大概就是某种宿命吧。
如果贾鲁河能像以前的汴河那般,这河南岂不是就不一样了。
即使没有如此大的运输,只要这贾鲁河——沙颍河与淮河保持通畅,河南与江南之间保持紧密联系,粮食能够源源不断送来,对于河南,就是能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
今天是崇祯十一年九月初十,大明朝距离轰然倒塌,还有不到六年时间。
河南进入崇祯末年的连年旱灾与蝗灾相继的日子已有几个年头,但是离灾情最重的崇祯十三年还有两年。
如果自己有两年的发展,能否在灾情最重的崇祯十三年有所作为,至少也不能让那么多人饿死。
贾鲁河今天只是这沿岸村庄的输血管,到时候如果能成为河南地区的输血管道,那他就是善莫大焉了。
只要这条生命通道畅通,跟江南紧紧相连,自己在这里,肯定能有一番作为。
李亭静静的想着,盘算着,脑子里泛起一波波念头,可现在自己却只是一个大病初愈的小孩子,一时却不知道从那里下手。
李亭叹口气,站起身来,该从那里下手呢?
就在这时,身后响起急促的叫喊声:“哥!哥!快回家!家里出事了!”
伴着这一声声急急的呼喊声,堂弟李玉正急匆匆向着河畔跑来。
他这个堂弟,平日里读书读的人老气横秋,不大的人,倒像是一个小大人一般。
可他做事,一向稳重,很少像今天如此匆忙,刚刚站定,粉嫩的白脸上豆大的汗珠滚落下来。
李玉神色紧张,虽是深秋时节,粉嫩的脸上已经冒出汗珠来。
李玉平时,可是十分平稳之人,可见家里定然出了不小的事端。
“出什么事了?”李亭紧急的问道。
“咱们家去了很多衙门里的公差,穿着官服,有些还拿着刀枪。”
李玉一边用手帕擦着汗,一边气喘吁吁地说道。
“公差?还拿着刀枪?”
李亭不明白,这个时候公差去他家做什么。更何况还拿着刀枪,难道要将他家人绑走吗?
“走我们回去,看看再说。”
说着话,拉着堂弟李玉,李亭大步流星朝村子里走去。
(https://www.zbbwx.net/book/3605010/36257554.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