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贾母何以迟迟未定两个玉儿的木石姻缘?
贾母对宝玉黛玉两个玉儿是真心喜欢,一直力挺两人的"木石前盟",还公开宣称两个玉儿是一对冤家:
"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
可以说,贾母为两个玉儿的姻缘操碎了心。可直到丫鬟紫鹃情辞贾宝玉试出两个玉儿真心相爱谁也离不开时,贾母还是迟迟没有为两个玉儿定下婚事。
这是为何?
贾母可是至高无上的老封君,她在贾府一言九鼎,一句话就可以让大儿子贾赦不敢打丫鬟鸳鸯的主意,让小儿子贾政躬身赔笑不敢再下狠手怒打宝玉。
若两个玉儿"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贾母直接锁定他们的婚事,贾政肯定支持,王夫人纵然不情愿却也不敢反对。
毕竟那个时代"孝道大于天",何况贾母德高望重在贾府说一不二,她老人家确定的事,必然板上钉钉,谁也阻挡不了。
然,贾母还是迟迟不定两个玉儿的木石姻缘,让人还是有些不解。
有人说,是因为黛玉身体不好。
由于黛玉从小体弱多病,一直靠吃人参养荣丸维持。若两个玉儿真正结婚成家,恐怕难以开枝散叶,延续贾府的血脉。
也有人说,是因为黛玉得不到王夫人认可。
毕竟王夫人的心中,始终考虑的儿媳人选是薛姨妈的女儿薛宝钗,端庄大方的薛宝钗人缘又好,与贾宝玉本就有众望所归的"金玉良缘"。
而林黛玉,仅仅是贾母力挺,王夫人根本不认可。管家王熙凤不过是为了讨好贾母,才说了林黛玉吃了贾家的茶还不赶快当贾家媳妇的戏言。
还有人说,主要是因为林家没钱了。
因黛玉的父亲林如海在巡盐御史任上去世后,黛玉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不仅没势,也没钱了,自然比不上来自皇商家庭的薛宝钗。
薛家虽说没势却有钱,正是贾家需要的。
所以,没落后的贾府,最终考虑了"金玉良缘",贾宝玉只能娶薛宝钗,共同担起贾薛两家振兴的家族使命。
以上分析对吗?肯定对,当然有这些因素的现实考量,但却不是最主要的。
实际上,贾母之所以迟迟没定两个玉儿的婚事,不是她做不了主,主要是以贾府大局为重权衡的结果。
毕竟贾母是贾府的老封君,实际的掌舵者,真要定两个玉儿的婚事,还得权衡这个决策是否有利于家族的整体利益,对贾府的未来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虽说两个玉儿是真爱,自己完全支持。
但贾宝玉毕竟是王夫人的儿子,也是荣国府唯一的希望之所在。如今林黛玉成了孤儿、还体弱多病的情况,王夫人又不喜欢,若林黛玉嫁给宝玉后,不仅婆媳之间难处,恐怕也难当不好"贤内助",振兴贾家更是空谈。
更何况"金玉良缘"在贾府甚嚣尘上,装聋作哑的薛姨妈赖在贾府不走,哪怕贾母撵走之意很明显的几番敲打,权作了耳边风。
王夫人又借助当上贵妃的女儿贾元春的端午赐礼,有意将宝玉宝钗的礼物一样考虑,将黛玉的礼物定成与"三春"一样,这就是明显的反对木石姻缘的信号:
两个玉儿的婚事,皇家不支持,皇家只认可宝玉宝钗。
面对"金玉良缘"背后的强大力量,以大局为重的贾母不得不掂量掂量,毕竟现在而今眼目下黛玉的情况比不上宝钗,贾政又保持沉默,贾母只能迟迟未定,先是以"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为由,对两个玉儿的婚事采取拖延战术,以静观其变。
因宝钗大宝玉两岁,又到了及笄之年,若薛家等不起,就得另谋打算自动退出。这样,黛玉没了竞争对手,就可以没有悬念的成为宝玉妻子。
只可惜,贾母的拖延战术未能奏效,最终黯然落败。由于薛家长期赖在贾府不走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势头越来越猛,而贾家"盛极必衰"之下越来越需要资金注入以破解下坡路的困局,年事已高的贾母身体又每况愈下。
种种因素的叠加,最终"金玉良缘"胜出,薛宝钗如愿嫁给了贾宝玉,闻之噩耗的林黛玉无奈在二宝的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贾母迟迟未定的两个玉儿的婚事,结局也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也导致宝黛钗三人爱情婚姻的千古悲剧。
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不过,贾母若早早的锁定两个玉儿的婚事,两个玉儿就一定幸福吗?
其实不见得,还有可能更是一地鸡毛。
这正是贾母担心之处,她之所以迟迟未定两个玉儿的婚事,并不是她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没有魄力,确是压力山大,难以拍板。
毕竟婚姻不只是两个玉儿的事,涉及双方家庭乃至家族的利益牵扯,何况还是否定代表皇家的贾元春旨意。
所以,两个玉儿的婚事就这样在拉锯战中演绎成一曲悲歌。
综上而言,贾母迟迟未定两个玉儿的婚事,不幸也幸,幸也不幸,也许冥冥中的注定吧。
(https://www.zbbwx.net/book/3544441/11110958.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