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想卖祖宅
老宅的人全都惊呆了,王氏的惊喜无以言表,但是马上就揪着儿子打起来:“好啊!你瞒得老娘我好苦,你媳妇最近不是也去了那里,她拿多少银子?你们的钱都拿去哪里了?”
李光明家媳妇,刚娶来的时候还在家里养蚕,后来李光明发现养蚕非常辛苦。
反正桃林里是需要人手的,因为生意越来越好了,便问了李光正,说一个月随便给个几两银子,当个小工。
李光正能看出这胖嫂子一天到晚都在干活,于是给三十两银子一月,节假日福利一样。
在家养蚕最多也就是一个月几两银子的事,还比在桃园里干活还要辛苦。
夫妻俩干得那叫一个快乐。
又在满山上面的宋官冲买了三百亩田佃出去,那些田曾经都是李家祖上的,被李老头的爹卖出去了。
如今那里的人有不少嫌弃种田辛苦,想要在清河县城买铺面做生意,因为朝廷对商家的放松和尊重,心思活络的纷纷卖田卖地,转而从商。
加上清河县城初建城那会,很多人家干小工发了财,对田地也就不那么依赖,几亩几亩的也不好佃出去,就随随便便卖掉了。
李光明又爱田爱地,虽然他自己不怎么种,却总觉得田地才是根本,比如小姑一家人吃好喝好的,靠的就是曾经的那四百亩田。
大多数人经历过头几年的大水灾和大干旱,饿得差点舌头舔灰,对田地就有了一些看法,觉得这种靠天吃饭的事情不靠谱,于是卖田卖地的人家不少,一种落袋为安的想法,让他们把钱拿了,去了清河县城或靖州城重新起伙。
这点钱在靖州买不了房子,可以租啊。
在清河县城能买个小屋或促侠的铺面,小生意也能赚大钱不是?
李光明才能趁着这一波机会,置办了三百亩田。
后面几年以后,由于市场饱和,加上城市基建到了尾声,很多卖了田地的人都后悔,回乡后无田可种,反佃自家卖掉的田地来种的也有,这些都是后话了。
人类的本质,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攀登上一座山,觉得远处的风景更美。
等到一座一座的山攀登过,才发现还不如守住一个山头,静看云卷云舒,可是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呢?
大多数做生意的人,如果不是你头脑灵活,是很难一做到底的。
而像阿宝她小姑家这样在机会里爬起来的人,的确不少但是也不多。
人家本身生活并不贫困,一直都在商海里挣扎,再加上一个好项目,看起来就轻而易举了。
但每个城市铺开的那种抓心挠肝的劳累,那些买店面,组织货源,长途奔波,买人做工,一个一个的考察,出事了或许还要对簿公堂,各种按下葫芦浮起瓢。
这些事情别人看不到,人家看到的就是你赚钱了,你宅院深深,你呼奴使婢,你穿金戴银……
于是很多人盲目的,放心大胆的投入各自的营生,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失败的。
好在虽然不是风调雨顺,但各种各样科学的方便的日用品的出现,和价格的越来越便宜,让贫困家庭的生活也不至于陷入绝境,都还能接受失败。
加上朝廷对自家百姓的保障越来越全面,覆盖率越来越广泛,富裕的人越来越多,行善积德成了很多有钱人的重头戏,所以家破人亡的也是极少数。
除非真的特别极端的人,性格极其脆弱,支撑不起自己的面子和来日方长。
阿宝本来觉得小姑姑家的三千两银子怎么样也不能收,但表嫂不肯罢休:“我们才经营了两个月,已经赚了很多钱,要是真的忘了本,以后还怎么好意思?
你不收我们也不敢干了,开着那么多的门面,银钱水一样淌进来,我们怎么好意思安心享受……
还有那些储物器,我们也打听过价格了,小的也得成千上万两银子,别说那些储物器还雕刻得那么美,一百两银子一个边角都摸不到。
虽说是你小姑不懂事,硬是心安理得拿回来了,可我和你表哥心里明白,那是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东西,真是便宜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了,这些钱我们才是给不起啊。
如果连这点小钱你也不收,我们夫妻二人还怎么做人呢?”
人家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再拒绝就是矫情。
储物器再小,一百两银子也是买不到的,阿宝心里也清楚,就是还是有亲情在里头呗,自己的钱多的用不完,那些东西放着也是放着,卖又舍不得卖,就这么放给亲戚挺好的。
大姑二姑家的孙辈也都送了些,一人几个的送,大姑家的孙女在宗门也如鱼得水,过得好不自在。
这几年真是仙门和朝廷的财富爆发期,真的是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来什么。
阿宝得意极了,觉得自己生于盛世,真是赚到了。
上一世也正好出生于新时代的贫富转换时期,至少让自己的生活一直很富足,嘴上从来没有亏待过。
要不是得了绝症,一个人的日子也是有滋有味的。被骗那是自己不行,眼界有待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富年代毫无关系。
五月过完了,本来六月七月才是蘑菇盛产期,但皇帝陛下不能再待下去了,再这样言官会不让他活的。
六月初十所有意犹未尽文官武将们才跟着陛下回程。
吃也吃了拿也拿了,众人虽略有遗憾但也满满的幸福感。
清河县的风光被饱揽了不说,又因此引来了大批的投资,清河县房价日新月异,李家老宅天天有人来问卖不卖。
王氏是有些心动的,她不喜欢城里闹嚷嚷的日子,看到三房的大儿子在响山附近建了房,住在城外面挺清净,就厌倦现在的老宅。
这个房子要是卖掉了会有很多钱,再在响山附近盖个小宅,那就住处也有了银子也有了。
但李老太和李老头把人家都吼出去了,这是祖传的宅子,什么都卖了都不能卖老宅子,所以王氏也只能想一想,唉声叹气。
连二姑妈都对大弟媳生起的念头一脸鄙视:“真正发达的人家,都是置屋买产的,谁家会嫌房子多,每年一百两的租金,全部都是白捡的。
老二老三家,哪家不是不干就没得吃,他们家真的是白米饭吃多了,没被苦过饿过。”
(https://www.zbbwx.net/book/3468895/11110754.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