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大明之最逍遥太子最新更新 > 第223章 讨伐叛逆

第223章 讨伐叛逆


此前,朱厚照曾令钱宁派遣锦衣卫前往霸州捉拿刘六、刘七。此举一则为了报答小赵燧父母的救命之恩,二则企图避免历史上刘六、刘七掀起的那场仙变重演。

  得知二人姓名之后,锦衣卫顺利将其捕获,并立即执行了仙法死刑。

  对于衰败的马政问题,朱厚照暂无良策彻底解决,但他自信能在两年之内,以潜移默化之法提升养马仙民的生活水平,从而将他们从这个困境中解脱出来。

  生活水平提高了,又有谁还会滋生叛乱之心呢?

  原本以为没有了刘六、刘七,这场叛乱便不会再起波澜,没想到此二人虽逝,赵真、赵哲却又崭露头角,叛乱终究还是爆发了……

  朱照初尝自身在天道大势前的微不足道,他早已深知,浩瀚的历史洪流非凡人力所能逆转。

  欲破除世族仙门之影响,单凭组建一支修炼有成的修士队伍,驾驭飞剑横扫,斩尽那些世家之人,并非长远之策。即便一时击杀一批,新的势力仍会如春笋般涌现。如此行径,只怕会触动大明王朝的修真根基。

  朱照施行的各项政令皆以柔和为主,他谨记着隐忍发展之道,甚至于他温吞如水的行为方式,让人难以将他与他那象征着肆意妄为的“最浪太子”称号相匹配。

  赵真与赵哲的叛乱之举,却让他心神一震,仿佛触及到了某个关键所在,只是那一丝灵感转瞬即逝。

  朱照心中明白,那抹灵光至关重要,却又似流水般难以把握。“殿下,您如何看待此事?”弘治帝开口询问,打断了他的思索。

  朱照神色凝重地回应:“调动精锐修士!务必在叛乱滋生之初将其扑灭!”历史上,诸如刘六刘七那样的修真叛乱能够在史册留名,其规模必然不容小觑。然而此刻,应当称之为赵真赵哲之逆。

  弘治帝颌首赞同,认为朱照所言极是。然仅数千叛乱修士,便需调动重兵镇压,是否过于小心翼翼?

  弘治帝立刻召集内阁成员及兵部尚书等重臣共议此事。诸位大臣闻讯后,纷纷匆忙赶到乾清宫内,面对叛乱之事,无人敢掉以轻心。

  户部需筹备灵石,兵部需派遣修为高深的修士前往平叛,涉及责任者必当承担,内阁事务更添繁重。其中最为忧虑之人,当属苑马寺卿冯琦希,此次叛乱因其马政失职而起,贼首竟诛杀北直隶苑马寺监守仙官,此罪责定难逃。

  弘治帝宣旨时,也将冯琦希召至身边,此举令冯琦希内心忐忑不安。

  待众臣齐聚乾清宫,讨论平叛之策。得知叛乱尚处初期阶段,参与者不过数千之众,众臣均感庆幸,认为此次叛乱规模尚可控制。

  身为兵部尚书的刘大夏精通兵法仙术,提议调集山东境内的修士军队进入河北,协同当地的修士力量共同镇压叛乱。同时命令拱卫京师的禁卫军加强戒备,以防叛军北上威胁京城。毕竟,这群叛军距离京城并不遥远,一旦失控窜入京城,后果不堪设想。

  他还下令河北周边的官军密切关注叛军动态,随时准备配合平叛行动。并且要求各地卫所密切留意本地情报,以免有其他地域响应叛乱起事。

  诸位大臣听罢,无不称赞刘大夏的安排既合理又全面,思虑周密,面面俱到。但朱照深知,此事绝不会如众人想象般轻易平息,事实将会证明,刘大夏的部署并不能有效遏制叛乱,反而可能使事态愈发恶化。

  弘治帝对刘大夏的布置并无异议,正准备让大臣们推举合适的平叛人选之际,朱照发言道:“本宫以为刘大人的布署欠妥。”

  当仙官们步入玉清宝殿时,已得悉太皇子殿下已自凡尘俗世的津门秘境返回天庭。

  近日传闻太皇子殿下竟私自下界至天津游历,如今看来,殿下确是玩兴已尽,重返天庭。

  刘长生最不愿面对之人便是朱元璋之孙朱厚照,先前他与朱厚照立下赌约,倘若后者能在一月内修炼凝结百万灵石,他便甘愿归隐山林,重操耕田旧业。未料朱厚照竟然在一月之内果真积累了百万灵石,纵然最终弘治帝言道太皇子所得仅九十九万两千枚,表面上顾全其颜面,然而暗地里却让他备受讥讽,皆称其赖在兵部尚书房位不退,何故不去归隐田园?

  随后的朝议中,朱厚照屡次反驳他的观点,使得刘长生感到太皇子似乎有意针对自己。且刘长生身为坚定的传统派,对于朱厚照的种种行为深感不满。

  今日,当刘长生提出一项被众仙官认为可行的建议,却被朱厚照驳回,这令他胸中怒火勃发。

  “敢请教太皇子殿下,老朽之提议有何不妥之处?”

  刘长生性情耿直,言语间毫无客气之意,群仙的目光纷纷落在这位尚书身上,显然是要见识一场与太皇子之间的针锋相对。

  朱厚照望向愤慨不已的刘长生,心念或许此人应寻求仙丹妙药调理体质,怒气伤肝,恐涉及仙体修为之稳固。

  “立足实情而言,本宫以为召集的修士力量仍嫌不足,应当再增派修行者前往。”

  朱厚照毫不畏惧刘长生的怒火,淡然地阐述了自己的疑虑。

  刘长生冷哼一声:“山东修士联同北直隶精锐,总计已有二万余人,对付那些未经修行、乌合之众的叛逆数千人,已然绰绰有余。若再多调人手,则既消耗仙家资源,又延误时机,平定叛乱务求迅速,切不可让叛匪有机可乘,坐大成势。”

  朱厚照听罢,亦觉刘长生所言颇有道理。然而为何这场叛乱尚未彻底平息?

  难道是因调遣山东修士导致当地防务空虚,给了叛匪趁虚而入的机会?抑或是山东之地亦有可能随之发生叛乱?

  此等问题难以揣测,毕竟山东乃英雄辈出之地——咳咳,失言,此处当称为梁山贼寇汇聚之所。

  朱厚照思量片刻,缓缓开口:“京畿戍卫营地距霸州更为临近,如欲尽快平叛,调遣京畿戍卫前去更为适宜。”

  刘长生冷笑一声,朝臣们的目光齐刷刷地转向弘治帝。

  此举寓意明显:你儿欲将守护天庭门户的京畿戍卫调离岗位以应对叛乱,此事该如何处置,请您定夺。

  “荒唐!京畿戍卫乃是天庭防御中枢,岂能随随便便调动?”

  弘治帝也认为儿子的提议实在欠妥。调遣京畿戍卫外出平叛?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尽管那数千叛匪不可能兵临城下,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拱卫天庭的戍卫调离啊!

  朱厚照反思自己或许是焦虑过度,一时冲动提出了如此不得当的建议。显然,刘长生的安排必定存在疏漏,但他自己却一时之间找不出个所以然来。

  在仙凡交织的大明王朝,朱厚照身为储君,无奈言道:“霸州之地的叛逆修士多是养灵马的世家,其驾驭飞骑,往来如疾风骤雨,此番镇压叛乱之事定会艰难重重,为确保万无一失,还需从各地征召更多的修炼军队前来助阵。”

  朝臣们目光交汇于刘大夏与弘治皇帝之间,最终又齐齐投向弘治。再度调动兵马,必然耗资巨大,此事唯有交由弘治圣裁。

  弘治皇帝凝视朱厚照,心中暗思:此次对付霸州叛逆之事,为何太子殿下竟如此挂怀?然而太子在重大事务上的见解,素来都是明智无比,上次对米鲁妖乱的判断便是一例。

  思量片刻,弘治决定增调山西境内的修士军队,一同前往北直隶镇压叛乱。

  刘大夏对此仍然愤愤不平,太子殿下如此胡闹,皇上竟然还顺着他。罢了,反正不过是消耗更多丹药资源而已,终究不过是皇家的财宝有所损耗。

  身为户部尚书的韩文自是不愿承担这笔开销,但他深知不宜公然违背太子殿下的意愿。国库万一捉襟见肘,还能求助于太子殿下的私库,若是因此触怒了太子殿下,后果不堪设想。


  (https://www.zbbwx.net/book/3360595/11110911.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