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梵高之死》的销量
正月十五后的又一个周末,林朝阳和陶玉书上午来到棉花胡同,一进门就看见张桂芹在收拾行李。
“妈,这是干嘛呢?”林朝阳问,他扫了一圈屋子,没发现林二春的踪影,“我爸呢?”
张桂芹脸色无奈的说道:“去买火车票了。”
“要回老家啊?这才刚过了年,距离开春早着呢。”
“别提了。昨天你会计叔给他写信,说上面政策下来了,咱们家那边马上要分地。
你爸一听急的跟火烧腚一样,昨天一宿没睡好。这不,早上一起来就让我收拾东西,他去买火车票了。”
分田到户的政策吵了三四年时间,终于在今年的1月1日,中央出台了《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文件明确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
这也就是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关系到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举措得到了中央政府的认可和背书,即将推广至全国范围。
这几年时间里,全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已经实行了不同方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林朝阳家乡那个小县城却一直在当“好学生”,非得等上面发号施令才敢执行。
“他回去有啥用?以后生产队都没了。”
母子俩正说着话,林二春从外面回来,一脸晦气。
“咋了这是?火车票没买着?”
“买着了。”林二春瓮声瓮气的说道。
“买着了还不高兴?”
林二春横了林朝阳一眼,他去的时候火车票都卖光了,为了能早点回老家,他不惜找了二道贩子,多花了十块钱买了两张硬卧票。
回来的路上他越想越生气,黑心的票贩子!
林朝阳见他摆出一张臭脸,以为他是为老家分田到户的事忧愁。
“行了。总体而言分田到户对老百姓还是利大于弊的,你也不能总想着霸占生产队长的位子。都多大岁数了,来燕京享享清福不好吗?”
林二春听到这话好像被踩到了尾巴,大声嚷嚷道:“我当了二十年生产队长,那是大伙选的。”
“没说你不是大伙选的。我的意思是你也得给年轻人机会,该退休就退休嘛。”
“年轻人?年轻人都想着自家的事,谁想着给大家伙谋福利?”林二春冷哼着说道。
要退休的老同志总是格外狂躁,这种情况后世更加普遍,见此情况,林朝阳也不理他了,让他自己生闷气去吧。
翌日上午,林朝阳去火车站送老两口离开,林二春拉着他。
“你现在赚得多、名气大,别的也不用我操心了,就是生孩子这事,得上点心。”
“知道知道,这不正努力嘛。”
“光说努力,也没个动静。”
亲爹的吐槽异常刺耳。
距离两家父母催生,满打满算还没到两个月,“这才多长时间啊,明年这个时候我肯定让你抱上孙子。”
得到林朝阳的承诺,林二春还是不太放心,“回头等到家了,我让人给你弄点鹿茸。”
林朝阳:……
“到点儿了,赶紧上车吧!”
送走了林二春夫妻俩,距离开学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2月下旬的第二天,刘昕武跑来图书馆给林朝阳带来了两个好消息。
一个是林朝阳的新小说已经确定将会在发表在下一期《十月》上,新小说全文24万3千字,《十月》给他的稿酬标准是千字14块,发表稿费也就是3402块,稿费单已经汇出来了。
另一个消息是燕京出版社打算在四月上旬推出《棋圣》单行本。
“你们出版社编审、校对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吧?”林朝阳问。
“当然不是因为这方面的问题。去年我们社的生产用纸是1300吨,今年我们出版社的生产用纸比去年增加了80吨,可一季度到现在已经用了320吨。
按照这个情况,到一季度结束少说也得480吨,下个季度各个编辑部门肯定要压缩选题。
我们《十月》受社里的重视,是被列在‘必须出的’选题里的,你的《棋圣》也是社里的重点选题。
定在四月上旬出版,生产用纸充裕,后面即便是加印时出现用纸不足的情况,也可以优先供应。”
说完他们社里的情况,刘昕武又说道:“你那部《梵高之死》不得了,把我们社领导给镇住了,说无论如何都要保证《棋圣》这部小说的印量,对你寄予厚望啊!”
一月中旬,人文社出版了林朝阳的《梵高之死》,首印二十万册发往全国各地,不到半个月便销售一空。
到如今不到一个半月时间,人文社两次加印,《梵高之死》的印量已经达到了50万册,按照各地书店的反馈,印量基本等同于销量。
这也让《梵高之死》成为了1982年国内图书市场跑出来的第一匹黑马。
林朝阳的作品历来受欢迎,这一点大家都知道,但一个半月50万册的销量还是镇住了不少出版社。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梵高之死》销量破百万册可以说是不费吹灰之力,一年之内两百万册也是轻轻松松。
大家犹记得前两年《高山下的花环》单行本上市时一年狂销三百万册的恐怖成绩,如今《梵高之死》上市一个半月,俨然是又一个《高山》。
这让国内的众多出版社如何不震惊呢?
其他的出版社只能当个负责震惊的路人,可燕京出版社可是拿到了林朝阳《棋圣》的出版权的。
看到《梵高之死》的火爆销量,出版社领导们自然对《棋圣》寄予厚望。
刘昕武离开后的第二天,《十月》的汇款单就到了,对比以前的长篇小说发表稿费,他现在的稿费正在一步步上涨,这让林朝阳心情大好。
开学前两天,《中国青年》的祝伟找到了林朝阳。
自从去年被祝伟邀请成为《中国青年》“五四青年文学奖”征文的评委,林朝阳隔三差五就要翻一翻《中国青年》杂志。
他们这个征文活动持续一年,到今年的六月份才会进入最后的评选阶段,也是林朝阳他们这些评委派上用场的时候。
祝伟这次来找林朝阳,是他们编辑部想要在桂林办个创作班,邀请大半年以来杂志上发现的一些潜力作家参与,邀请林朝阳算是给评委的一个福利。
八十年代,杂志社、出版社办笔会与创作班正在逐渐形成习惯,他们也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和拉拢了一拨拨的作家。
《中国青年》这次办创作班特意找到了卫生部的关系,给创作班安排到了桂林的南溪山医院招待所,那里是部队医院,紧挨着南溪山公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
“创作班我就不去了,马上就要开学了,而且我手上还有份剧本要写。”
林朝阳婉拒了祝伟的邀请,《高山》的剧本谢靳催得急,回沪上半个多月,已经给他打来了两通电话。
一方面是沟通《高山》剧本的一些细节问题,一方面也会跟他聊剧组的筹备情况,给他上上压力。
被林朝阳拒绝后,祝伟略显遗憾的离开了。
又过了两天,沉寂了一个寒假的燕大再次热闹了起来,林朝阳正上班的时候,张曼玲跑到了图书馆,说要请林朝阳吃饭。
去年她让林朝阳帮着看看小说,林朝阳十分给力的将她的两部小说全都推荐给了《燕京文学》。
刚刚过去的2月,她的中篇小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已经在《燕京文学》成功发表,并且取得了不小的反响,让张曼玲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名字受到了文坛的瞩目。
这个月,她的另一部中篇《云》也将在《燕京文学》发表。
对于张曼玲来说,走上文坛这件事对她来说原本是遥不可及的,她当初来向林朝阳求助,也不过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
她怎么也没想到,在短短两三个月时间,她就完成了从无名小卒到崭露头角的身份转换,这样的结果让张曼玲在内心对林朝阳充满了感激。
“世上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没有朝阳你的帮忙,我的作品不可能这么顺利发表。”
夸林朝阳的同时顺便夸了一下自己,这很符合张曼玲那有点自恋的性格。
“《燕京文学》的第二笔稿费我已经收到了,两笔稿费我赚了七八百块钱,一定要请你吃顿大餐。”
张曼玲今年大四,还没参加工作,七八百块钱对她来说是个很大的数字。
她之前就说过要请林朝阳吃饭,当时被林朝阳以作品发表后再请不迟拒绝了。
现在作品发表了,张曼玲又如此盛情,林朝阳也不好拒绝。
不过跟一个在校的女大学生吃饭,林朝阳还是要考虑影响的。
“在外面吃饭不实惠。我跟你们班刘振云挺熟的,你再多叫上两个人,到我家来我做菜给你们吃吧。”
张曼玲性情豪迈,不拘小节,压根没想到林朝阳考虑的问题,她说道:“也好,那我叫几个人。不过先说好,菜我来买。”
“行。”
到了周末,燕大78级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几个学生出现在华侨公寓院门口,等门口保卫通报之后,他们才进了院。
刘振云来过这里好几次,对这里并不陌生,他一旁的戴瑾华好奇的到处看来看去。
又对张曼玲说:“曼玲,等以后你赚多了稿费也买个这样的房子吧,这里面修的可真不错。”
“这里是华侨公寓,除了中南的海,就这片儿房价贵了,比百万庄哪儿还贵,我我得写多少部小说才行?”张曼玲说道。
戴瑾华纠正道:“不对,现在团结湖那边的公寓楼可比这儿贵。”
“团结湖那看起来可比这差了不少。”
“倒也是。”
几人说着话来到楼上,林朝阳热情的招呼几人,看着几人手上拎着的东西,他笑着说道:“真没少买东西。”
“说好了我请客,可不能太寒酸了。”张曼玲说。
林朝阳同戴瑾华握了握手,三人里就戴瑾华不认识陶玉书,所以他将戴瑾华介绍给陶玉书。
“这是振云和曼玲的同班同学,也是中文系的才女戴瑾华。”
再见林朝阳,戴瑾华的脸上露出几分拘谨。
她刚入学那年初生牛犊不怕虎,正赶上《小鞋子》发表,在图书馆当着林朝阳这个作者的面大发议论。
如今大四了,人也谦虚低调了不少,说起当年的事她露出不好意思的神色。
陶玉书听完这件事忍不住笑了出来,“没关系。读者又不是作者,感受的东西都是带有主观色彩的。”
说笑了几句,林朝阳张罗着准备做菜,几人主动来帮着打下手。
正做饭的功夫,家里又来了客人,原来是前些天半夜出没在林朝阳家的李拓和张承治。
“你们俩怎么有空来了?”林朝阳问。
李拓说道:“承治刚收到《黑骏马》的稿费,说要来请你吃饭。”
“那你们来的不巧,已经有人请上了。”
刘振云以前来林朝阳家,早就跟李拓和张承治认识,林朝阳把他们俩和张曼玲、戴瑾华介绍认识了一下。
听说张曼玲就是《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作者,李拓的眼睛亮了起来。
“没想到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的作者竟然是位漂亮的女大学生。”李拓凑上前去跟张曼玲聊了起来。
(https://www.zbbwx.net/book/3233148/11110859.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