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崇祯重振大明章节目录 > 第457章 武官也是官

第457章 武官也是官


朱由检给阳武侯这么多的优待,自然是要用他做事。

就在阳武侯薛濂高兴的时候,朱由检向他说道:

“薛卿是在中军都督府任职吧?”

“如今要去海外开藩,这个职位要卸下来。”

“文官致仕之后,可以转任资政大臣。”

“薛卿身为正一品都督,也该有这个资格。”

一番话语,说得一众勋贵面露欣喜,阳武侯则有些惊愕。

在场的勋贵虽然在朝堂上大多不怎么发言,但是谁不知道资政大臣能够参与廷推廷议,比完全沦为虚职的五军都督府更有实权。

皇帝有意让致仕武官转为资政大臣,这对所有勋贵都是好事,他们当然是喜闻乐见。

不过对阳武侯薛濂来说,事情就不一样了——

他虽然同样想担任资政大臣有点实权,却不是以自己出头的方式。

但是皇帝话语中的意思,明显是让他当出头鸟,在提出致仕的同时、要求转任资政大臣。

这意味着他会引来所有文官的注意力,以前阳武侯府做的违法犯忌之事,说不定都会被文官翻出来。

所以他内心中,是不愿做这个出头鸟的。

但是在皇帝咄咄逼人的目光下、在其他勋贵幸灾乐祸的眼神下,阳武侯薛濂只能在心中苦笑一声,接令道:

“臣谨遵陛下之命。”

“只望阳武侯府被文官针对时,陛下宽宥一二。”

朱由检这点担当还是有的,向他道:

“只要不是十恶不赦之罪,朕就赦免他们的死罪,最多流放海外。”

“不过你们这些勋贵人家平常也要注意点,不要动不动就违法犯禁,引来官员弹劾。”

“以后做了资政大臣也要有点体面,不要动不动就被人指着鼻子骂,无颜参与议事。”

一众勋贵听着皇帝的告戒,大多当做耳旁风。

事实上他们大多数人已经看出来了,皇帝这段时间对勋贵虽然严格、甚至要向他们征税。却并没有废除勋贵的意思,对阳武侯这样和叛乱有瓜葛的也只是发往海外开藩。

甚至再往前说,武清侯虽然涉及阉党逆案被夺爵,却还有立功复爵的机会。

皇帝对勋贵还是看重的,甚至还开始新一轮封爵,给功臣后裔册封爵位。

朱由检看着他们无所谓的态度,心中更觉得这些勋贵不堪用。

但是现在这个情况,他只能维护这些腐朽的勋贵,作为自己对抗文官的助力。

只有等将来的功臣册封爵位后,他才能把这些人赶去海外,逼他们建功立业。

——

资政大臣的说法提出后,勋贵算是被安抚下来。

再没有人说什么产业的事情,相比钱财来说,权力才更重要。

这些勋贵纷纷对阳武侯薛濂表示支持,打算在他转任资政大臣后,自己也转任资政大臣。

阳武侯薛濂被皇帝和这么多勋贵架着,不得不上了奏疏,提出从中军都督府致仕,并且要转任资政大臣。

这件事情,毫无疑问在朝堂上引起轩然大波。

文官对武官拥有廷推权力,可谓十分警惕。

当年他们好不容易把五府从廷推中踢出去,如今怎么能放任武官以资政大臣的身份,重新参与廷推。

所以文官对此,那是纷纷反对。

奏疏如雪花一般,飞向内阁之中。

因为现在是戒严期间,皇帝能不通过内阁直接颁布中旨。内阁现在也没有多少权力,只能把这些奏疏转给皇帝。

让他们欣慰的是,皇帝对这件事情没有擅专,更没有发布中旨直接确定。而是让朝野广泛讨论,形成一个决议。

一时间,因为前段时间戒严被压制的舆论,顿时火热起来。

报纸上都在讨论这件事,争论武官致仕后是否能转任资政大臣。

《邸报》《京报》对此的态度是中立,作为朝廷的舆论喉舌,它们并没有明显倾向。

但是《明报》和《大同报》作为士人舆论阵地,对这件事情是激烈反对。认为武官的能力和操守,都不足以担任资政大臣。

勋贵对此局面,自然是不甘示弱。他们支持卫所子弟成立的《卫报》,宣扬有利于武官的言论。

不过总体来说,士林中还是反对的声音大。甚至还有人提到国初武将的跋扈、五代武将的横行,认为应极力压制武官权力,不能给他们参与朝堂大事的机会。

甚至随着这件事的进展,一些人开始针对阳武侯薛家。阳武侯薛濂在京中本就多有不法,颇是受到诟病。

这下他的丑事顿时在报纸上被揭出来,甚至有苦主站出来喊冤,向大理院贵族法庭递状纸。

薛家内部也起了纠纷,嘉靖年间第五代阳武侯薛翰死后,因为没有留下儿子,薛家内部产生了三十年的争端,到隆庆六年才定下第六代阳武侯。

如今眼看薛濂得罪了士人,薛家一些看到机会的,开始跳了出来。打算把薛濂扳倒,换个人承袭爵位。

他们都是薛家人,提供的证据自然更详实。

一时间,薛濂可谓是人人喊打,甚至被人认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朱由检面对这种情况,也是一阵咋舌。

他没有想到阳武侯薛濂屁股下的屎这么多,也没有想到文官的影响这么大。

以至于本该是有来有回的争论,变成了几乎一面倒。

现在都不是薛濂是否能担任资政大臣的问题了,而是他是否还能保住阳武侯爵位。

看着薛濂的罪状,朱由检有那么一瞬间,是想废除这个人。

不过想到自己对阳武侯的保证,他还是叹了一声,决定把这个人保下——

这是关系到他在勋贵那里信誉的问题,在这时候不能动薛濂。

所以,他把阳武侯薛濂唤到皇宫,狠狠训斥了一番。最后又问他道:

“薛家内部是什么情况,你能不能把这件事情平下来?”

薛濂对薛家内部有人跳出来,也是有些愤恨。若非皇帝还需要用他,说不定这次真危险。

所以他咬着牙道:

“请陛下给臣些时间。”

“臣会把这些人率先迁出去。”

朱由检眉头动了动,听出了薛濂的意思。

知道这个人是打算把薛家一些人迁往海外后,让他们“因病死去”。

对此他还是有些不忍的,再加上他对阳武侯的不法行为也有些不满,斟酌之后说道:

“迁移出去可以,但是也要有个交待。”

“现在是团结起来应付文官责难的时候,不能再起波澜。”

“这样,朕给你一个子爵、三个男爵名额,让家里安静下来。”

“以后阳武侯爵位由你这一系承袭,他们都是支脉。”

这个决定,让薛濂听得心中一喜,知道皇帝确定了他这一系的继承权——

即使自己没扛住风波不得不让出爵位,阳武侯爵位也仍旧会由自己子孙承袭。

那些沦为支脉的,彻底丧失了阳武侯爵位继承权。

不过欣喜之后,薛濂又想到这些人的封地,询问道:

“这些子爵、男爵的封地,是不是属于阳武侯国?”

朱由检皮笑肉不笑地看着他,反问道:

“你说呢?”

“从你们阳武侯薛家分出的,怎么不属于阳武侯国?”

“他们分出的封地和卫所,就当做对你的惩罚。”

“犯了这么多事,总要给外面个交待。”

说着,朱由检把案上有关薛濂的罪行,直接甩到了他面前。

这些罪行若是普通人犯的,早就被明正典刑要杀几遍。

但是因为阳武侯薛家有世券,就是判了死罪,也会因为八议中的议贵需要上裁。

朱由检为了安抚功臣之心,必须要免了他的死罪。除非他犯了十恶不赦之罪,才能不予赦免。

所以,朱由检根本没指望大理院贵族法庭给阳武侯定罪,因为最终的裁决权,是在他的手里。

甚至这件事文官也不会反对,因为议贵这一条,还包含三品以上职事官、二品以上散官——

这是文官和武官、勋贵共同拥有的优待,他们不可能反对这一点。

薛濂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有些有恃无恐。甚至在意识到文官会弹劾自己时,就请求皇帝免罪。

朱由检现在没法惩罚他,只能借着他犯错的由头,把薛家的封地和卫所士兵分出去一些,推恩给薛家其他人。

按照子爵方二百里两个千户所、男爵方一百里一个千户所的规定,薛濂需要分出七万方里封地、五个千户所给族人。

阳武侯国作为侯爵藩国,可以有方四百里、十六万方里封地,还能有两个卫、十个千户所。

七万方里、五个千户所几乎相当于分出了一半,这让薛濂着实有些肉痛,认识到当今皇帝的手段——

就算不定下死罪,皇帝也有的是办法让他难受。以后阳武侯国内部,要面临一个子爵和三个男爵的挑战。

他现在需要做的,是尽量把这一个子爵和三个男爵安排成自己的人,平息薛家内部的争端。

——

在薛濂把这些条件带回后,薛家内部的争议很快平息。

甚至皇帝的惩罚在报纸上披露之后,一些人对薛濂几乎有些同情了——

这可是还没就藩,封地和士兵就被分出去了一半。

以后阳武侯就是个瘸腿侯爷,直属的封地和卫所只相当于伯爵。

这让一些勋贵也引以为戒,在行事上收敛了一些。避免被皇帝盯上,给他们类似的惩罚。

民间对此也大多满意,尤其是皇帝把收购阳武侯府煤窑的银钱,直接转为给受害者的赔偿后,很多人就更是称赞了。

文官和士人再发起攻击阳武侯的言论,也没有多少人响应。

但是薛濂转为资政大臣这件事,却被阻拦下来——

没有人认为这个被皇帝惩罚的勋贵,还有资格在朝堂上担任大臣。

不过勋贵也没放弃,当今勋贵领袖,英国公张维贤在这个局面站了出来,请求彻底致仕,转为资政大臣。

面对这个请求,朝堂上的文官还真的没有办法反对。

作为四朝元老,张维贤曾辅佐三位皇帝登极,这样泼天的功劳,难道说还当不起资政大臣?

尤其是这个时候,报纸上掀起了一种言论,《卫报》上发表了一篇“武官也是官”的文章,呼吁把武官当做官员看待。

这篇文章的内容,简直称得上悲愤。历数戚继光面对张居正自称“门下走狗”等事,认为武官现在,几乎是文官的仆人。

文章引起了很多武官的认同,甚至连皇帝都被惊动,要求枢密院和都察院严查文武官员勾结,防止危害社稷。

这种情况下,朝堂上的文官如何反对张维贤转为资政大臣的提议?

难道向皇帝说他们就是要压着武官,把武官视为“门下走狗”?

可以说,因为这篇文章,舆论形势完全逆转过来。从之前几乎众口一词的反对武官转为资政大臣,到现在变得有来有回。

似乎是为了给这种情况加码,同样比较年长的定国公徐希皋,同样请求致仕转为资政大臣。

皇帝也因此召开朝会,探讨勋贵转为资政大臣的可能性:

“当前朝廷有五位国公、一位郡公,二十二侯、三十四伯。”

“这些人全部转为资政大臣固然不可行,但是全部拒绝也会伤他们为国之心。”

“诸位都议议勋贵的资政大臣名额有多少,定下一个章程来。”

群臣面面相觑,发现还真不好全部拒绝。

别说英国公张维贤这样功勋卓著的勋贵了,就是任何一位国公转为资政大臣,他们反对时都会引起很大争议——

每一位国公都代表着一股势力,带头反对他们转为资政大臣的官员,是要付出代价的。

诚意伯家族和东林党纷争数十年而不倒,已经给了文官很大的警示。如果不想朝堂上每次都掀起争论的话,最好是定个章程,把勋贵的资政大臣名额给定下来。

袁可立作为枢密同知,可以说是当今朝堂上最大的文职军官。他对此是当仁不让,率先道:

“臣以为勋贵的资政大臣名额,应当不超过十人。”

“以曾经担任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的勋贵为先,其他人没有资格。”

这个提议,得到很多文官的赞同,武官和勋贵则很是不满。

因为文官二品以上就能在致仕后转为资政大臣,为何勋贵转为资政大臣必须是正一品呢?

他们对此纷纷提出异议,认为文武官员该一样。(本章完)


  (https://www.zbbwx.net/book/3190474/11110656.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