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章节 > 第198章 封王建制

第198章 封王建制


第198章封王建制

又一项计划成功施行,朱元璋却并未表现的很高兴,一副心事重重的的样子。

众人都有些疑惑,这是咋了,遇到什么大事了不成?

马皇后询问后得知了缘由。

他在发愁如何保证皇储的教育。

现在他们头脑很清醒,知道不能将儒家捧的太高。

但万一哪个后世子孙被儒家影响,重新走上宋朝的老路怎么办?

马皇后啼笑皆非,说道:“你能保证后世不出昏君吗?”

朱元璋无奈的道:“不能。”

马皇后说道:“那不就是了,道理都是一样的。”

“后世子孙如何,我们管不了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将眼前的事情做好。”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牛马。”

朱元璋内心依然很不顺畅,这一点很好理解。

谁又不希望家族永昌呢。

于是他找到陈景恪,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他的本意,其实就是找人说说心中的烦忧,并不指望能得到答案。

尤其是陈景恪一直强调,没有万世不易之法,也没有永昌不衰的家族。

哪知,听到他的问题后,陈景恪沉吟良久,竟然点头说道:

“虽然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却有办法增加容错率。”

朱元璋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连忙追问道:

“容错率?快给咱说说,怎么增加那个容错率。”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非常好奇,竟然真有办法?

陈景恪说道:“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一个篮子破了,还有另外一个篮子。”

“当陛下的篮子足够多的时候,容错率自然也就高了。”

朱元璋顿时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疑惑的道:

“你想让咱走周朝分封的老路?你不是一直反对恢复周礼吗?”

马皇后和朱雄英眉头也皱了起来,这可不是什么好路。

陈景恪笑道:“若真将日本打下来了,陛下准备怎么治理?”

朱元璋恍然大悟,一拍大腿说道:“好好好,咱明白了。”

“哈哈,大明本土自然不能裂土封王,可海外之地可以啊。”

“景恪伱一语点破梦中人啊,这个法子好,咱喜欢。”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在大明本土封王建制,别的都好说。

陈景恪趁机说道:“陛下在大明分封藩王,在短期来看确实利大于弊。”

“靠着藩王镇守地方,能快速度稳定大局。”

“尤其是塞王,在戍边拓土方面更是有着天然优势。”

朱元璋连连点头,这就是他分封诸王的用意。

可惜那些人根本就不懂咱的苦心,只知道反对。

陈景恪话锋一转,道:“可从长远来看,则弊大于利。”

“我们无法保证,血缘关系越来越远,诸藩王还能如现在一般相亲相爱。”

“等到藩王和朝廷有了利益冲突,更可能会酿成恶果。”

“不论是藩王造反成功,还是朝廷削藩成功,死的都是陛下的子孙。”

“但若将诸王分封在海外,给他们封王建制之权,则不会有这样的隐患。”

“我相信诸王也一定会更加喜欢封王建制,而不是留在大明当一个受猜忌的藩王。”

朱元璋再次连连点头,如果是平时陈景恪说这话,他肯定会生气。

但现在,他只觉得说的好,分析的很透彻。

事实上,作为皇帝他岂能不知道封藩的危害。

可他还是这么做了。

很简单,前期靠着藩王稳定大明国祚。

将来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肉终归还是烂在锅里的。

朝廷削藩成功更好,如果藩王造反成功,那天下还是朱家的。

只是这种想法,他不能告诉任何人,只能藏在心里。

现在,陈景恪给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马皇后和朱雄英也同样连连点头,就是这个道理啊。

尤其是马皇后,作为枕边人她岂能不知道朱元璋的想法。

可她也同样没办法将这件事情说出来。

有些事情,可以做但不能说。

一旦说出来,意义就不一样了。

她只能默默的支持。

朱雄英想的就简单了,天天跟着陈景恪学习,他岂能不知道藩王的问题。

可作为皇储,他不能提。

至少在成为皇帝之前,他不能提藩王之事。

现在陈景恪将这个隐患说了出来,他只觉得果然不愧是他的伴读啊,总是想他之所想。

关键是,陈景恪不光说,还提出了解决办法。

大明的统治能力有限,太远的土地打下来也无法统治。

分封给诸王是最合适的。

至于诸藩王会不会同意……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天天受皇帝猜忌的藩王,一个真真正正的王,选哪个还用说吗。

既解决了藩王问题,还增加了大明的底蕴。

果然不愧是我的伴读啊。

陈景恪顿了一下,给众人反应时间,才继续道:

“如果将来哪个藩王不小心失了国,大明作为宗主国,可以帮他们复国。”

“若大明遭遇了困境,还能靠着诸藩尝试挽回局面。”

“说句大不敬的,就算将来大明真的没了。”

“总不能所有藩属国也一起没了吧?”

“只要还有藩属国存在,就可以保证朱家的祭祀不会断绝。”

“这才是真正的,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听完这一席话,朱元璋只觉得犹如三伏天,喝了冰蜜水一般,浑身舒爽。

心中的那一点顽症也彻底消失了,整个人充满了斗志。

咱还能再战二十年,为大明打下更多的疆土。

到时乖孙也长大了,接过咱的战旗,继续征战。

咱就不信,三代人几十年的时间,还不能打下足够的土地。

至于朱标,这是他心中的痛。

高血压,咱怎么舍得再将这社稷重担交给他。

好好的孩子,将来肯定是有为之君。

咱都想好了,再过几年就让位给他。

可是现在一切都被朱樉那个畜生给毁了。

每每想到这一点,咱都恨不得将那畜生给活剐了。

不过皇位还是要交给标儿的,只是咱不能如以前设想的那般,将所有担子都交给他。

咱当太上皇,帮他分担一些政务。

等咱老了干不动了,乖孙也长大了,就由他替标儿分担政务。

想到这里,他看了看陈景恪。

还有景恪在,也能帮标儿分担一些政务。

什么叫肱股之臣,这才是。

不是一味的反对咱,而是在看出咱的问题在哪之后,还能帮咱想到问题。

这个闺女,嫁的可太值了啊。

不过此事非同小可,朱元璋也没有轻易就做出决定。

他需要和人商量一下细节。

那么谁最合适呢?

满朝文武看了一遍,唯有徐达。

而且他还有个身份,燕王朱棣的岳父。

如果朱棣能封王建制,对徐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汤和倒也忠心,可他能力是真不行,而且性格也有很大缺陷。

以前还有个李善长,只可惜。

算了,不提他了。

于是他让人将徐达找来,将境外封王之事说了一下。

徐达听完之后,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一个身影:

“上位,此法可是景恪所献?”

朱元璋笑道:“除了他还能有谁,你说此法是否可行?”

徐达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

“军功爵制、开海、封王建制……景恪的野心比你我可都要大啊。”

朱元璋颔首道:“从他鼓动咱编写《华夏简史》,咱就看出他的野心了。”

“非为一家一户计……心里装的是华夏族群。”

“他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华夏更加强大……”

徐达状似不经意的说道:“现在大明就是华夏正统,大明强大,华夏就强盛。”

“华夏强盛,大明也能威加海内。”

朱元璋笑道:“你放心好了,这个道理咱还是懂的。”

“他想壮大华夏,就只能依靠大明。”

“将诸藩王封在化外之地,用不了百年,那里就会变成华夏领土。”

“就算咱的子孙失了国,继任的依然是华夏子孙。”

“肉终归是烂在了锅里面。”

“其实知道了他的想法,咱反而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咱不怕他有野心,就怕摸不透他想要什么。”

“既然他想要这个名,那咱就给他。”

“他要名,咱得利,各取所需。”

徐达也放下了担忧,敬佩的道:“还是上位看的透彻啊,我天天琢磨景恪在想什么。”

“只能猜到,他似乎对扩张很感兴趣,却一直想不明白他的目的。”

“像唐朝那样,领土广阔西至安西,北至北海,看起来很厉害。”

“可一旦国内有变,这些东西转瞬就失去了。”

“劳民伤财,最后只落得一个虚名,又有何意义?”

“你这么一说我才明白,我的眼界还是太窄了。”

“我只看到了眼前的一隅之地,他看到的是更广阔的天地。”

朱元璋叹道:“咱又何尝不是呢,当初咱还弄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呢。”

“现在想想,目光何其短浅啊。”

“咱也是和他接触多了,天天听他讲课。”

“一闲下来就琢磨他说的话做的事,慢慢的眼界就打开了。”

徐达笑道:“也将他的底裤给看穿了。”

这同样是陈景恪的话,将别人的底裤给看穿了。

他们觉得有趣,也学会了。

朱元璋也笑道:“是啊,天天琢磨,可不就将他给琢磨透了吗。”

“好了,现在你也知道他的打算了,觉得这个办法如何?”

徐达肯定的道:“好,此法我自然是赞同的,但需要谨慎施行。”

“我们的目的是扩张,不能羊肉没吃着,还惹了一身骚。”

朱元璋说道:“所以我才找你商量啊,打仗你比咱在行。”

“以后没事儿就琢磨琢磨,此事该如何进行。”

徐达点点头道:“一切都要先等解决了北元之后才行,至少也要将北元打残,再无力南下。”

朱元璋想了一下,说道:“景恪之前给我说了一个,永除草原隐患之法,你且听听是否可行。”

永除草原隐患?

徐达眼睛一亮,变得兴奋起来。

草原和中原的纷争进行了上千年,历朝历代想过很多办法,都未能解决。

若能在他们手里永除,那将是前所未有的大功绩啊。

朱元璋就将水泥筑城,划分区域安置北元各部落之法讲了一遍。

徐达如有所思的道:“划分区域安置各部落,看起来很像郡县制啊。”

朱元璋说道:“对,就是郡县制,只不过草原上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安置。”

徐达沉思片刻,说道:“可行,蒙古人的优势就是游走不定,咱们的大军去了他们就迁走。”

“等咱们的大军撤走了,他们再赶着牛羊回来。”

“有了城池就不一样了,咱们能囤积粮草驻军,让他们永远都不敢回来。”

“咱们可以靠着修筑城池,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朱元璋说道:“这是在军事上,在民政上城池依然很重要。”

“前人之所以未能在草原上施行郡县制,就是因为缺少城池。”

“没有城池就没办法长期驻军,没有军队的弹压,草原部落就不会遵守朝廷划分的地界。”

“朝廷的各种政策,也无法在草原部落之中推行。”

“有了城池,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

“谁敢不遵守朝廷划分的地界,可以从最近的城池出兵剿灭。”

“只要能将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朝廷的政策就可以推行。”

“比如施行教化,比如人口上限令。”

他们固定在一个地方了,朝廷才能更准确的掌握各个部落的人口。

等部落人口超过上限,就强制迁徙。

只要控制住了草原人口,就不用害怕他们起兵造反。

就算有部落造反,也只是局部。

不会再和现在一样,整个草原统一在一个声音之下。

朱元璋和徐达越聊就越觉得此法精妙。

徐达忍不住赞道:“若真依此法,或许大明真的能永除草原后患,景恪的点子是真多啊。”

其实两人都不知道,这个法子是满清用来对付蒙古人的。

按照盟、旗为单位,为各部落划分草场,随意迁徙者灭族。

满清的方法还不只这些,他们还引入喇嘛教。

这些喇嘛拥有崇高的地位却不事生产,全靠百姓供奉,弄的蒙古人争相出家。

此举既消弭了蒙古人的意志,让他们生不起反抗之心,又可以限制蒙古人的经济发展。

人口上限令,也是满清搞出来的。

为了限制蒙古人口,他们强行规定。

一家有多个儿子的,必须强制其中的一部分儿子出家当喇嘛。

而喇嘛是不允许娶妻生子的。

再加上别的政策,最终曾经纵横欧亚的强大部族,彻底没落。

陈景恪当然不会全盘效仿满清,他要做的是华夏族群强盛,蒙古也一样是华夏人。

现在大明和北元的问题,完全可以看做是兄弟阋于墙。

所以,宗教麻痹什么的,自然是不能用的。

人口上限令也魔改了一下,变成超过人口上限,就将其中一部分迁徙走。

等到什么时候,两族彻底归于华夏的大旗之下,这种限制政策也将一一取消。

当然,这一切都要等到大明将北元击败,才有机会去实现。


  (https://www.zbbwx.net/book/3173001/1111093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