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我,刘辩,三兴汉室大结局 > 第296章 鱼与熊掌

第296章 鱼与熊掌


“杨公不必多礼,且先安坐。”

    云台殿中,刘辩正在召见杨彪。

    杨彪有些不解,按理说,该交待的事情都交待了,他也未曾听说有别的持节大臣得到了天子的召见。

    没错,他将要奉命持节前往关东,手中的天子节代表着他手中掌握的生杀大权。

    这是年前便由天子一力主导,并得到了太傅卢植等人支持后定下的事情,也是杨彪在整个假日都发愁的根源——权力给了,该用到何种程度。

    年少的杨修到最后都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只留下一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感慨。无论作何选择都有不利的后果,杨彪直到现在心中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说起来,杨公是父皇留给朕的重臣,但朕近日忽然想到,朕近年来竟未曾多同杨公交流。”

    杨彪听到刘辩开口,立刻回道:“陛下身边能臣干吏聚集,臣区区一人,不足以相比。”

    “杨公不必过谦。”刘辩笑着说道,“杨公不知,就在去岁最初商议此事之时,论起最适合持节的重臣,太傅与太尉首先推举的便是杨公了。”

    杨彪心头一紧,天子这是在告诫他们之间的私交吗?

    “臣愧不敢当。”杨彪说道,若是天子以此来取消他往关东的资格,他是乐于接受的。

    杨彪没有袁隗那样成为士人领袖的野心,他所想的,不过是不要坠了祖辈与父辈的名声,并将家族延续下去。

    基于这种想法,杨彪有偏向妥协的一面。

    杨彪想做个立身持正、不涉党争的中间派,但他的个性与能做到这一点的袁滂不同,在妥协之余,他受到的教育和先辈的言传身教又让他对一些事无法置之不理。

    从杨彪在那次朝会上对袁隗支持的反复便能看出这一点。

    其实与杨彪一样,马日磾也有妥协的一面。只不过他在日积月累之下,被刘辩影响着朝刘辩希望的方向妥协。

    杨彪心中带着怀疑,继续听刘辩说话。

    “朕留意杨公脸色甚是疲惫,可是假日在家未曾休息好?”

    杨彪愈发坚定了自己的判断,他有心主动退让,但转而想到他要是因为这一句话就俯首请辞,岂不是自己承认了私相授受的嫌疑?本来的君子之交也会遭受污名。

    所以天子要换人,他会坦然接受,让他自己请辞,那是万万不能。

    想明白了的杨彪保证道:“陛下放心,臣近些时日身体虽有不适,却与大事无碍。”

    “杨公如此操劳国事,朕实在是于心难忍!”

    听到刘辩的话,杨彪心中有个小人在呐喊——对,就是这样,理由已经有了,只要顺着说下去!

    “这样,朕回头让华元化派一位弟子与杨公同行,如此,朕才能放心让杨公东去。”

    杨彪:?

    正常流程不是应该打着关爱老臣身体的名头将他留在雒阳吗?

    虽然结果与预想不同,但杨彪还是得一脸感动地谢恩。

    眼见杨彪在自己面前表演了一幕“他还得谢谢咱呢”,刘辩又换了个话题。

    “说来有趣,昨日陈留王读孟子所言鱼与熊掌之事,问朕为何二者不可得兼,朕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杨公家学渊源,何以教我?”

    杨彪一个激灵从尾巴骨传到了天灵盖。

    陛下怎么知道他与杨修的谈话的?

    得亏是杨彪修养不错,没有将心中的忧惧表现出来,转而想到此言说不定是巧合,可天子怎么会问这种问题呢?

    他正想着如何回答,又听刘辩说话了。

    “鱼与熊掌,二者不可得兼,杨公可愿舍鱼而取熊掌乎?”

    杨彪立马明白了,天子绝对是意有所指!

    他与杨修之间的谈话被泄露了出去,他首先想到了杨修,他家的这个竖子向来仗着聪慧管不住嘴。

    但只一念之间他就回过神来,眼前如何应对才是关键。

    杨彪斩钉截铁地说道:“臣自幼蒙先父教诲,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刘辩说道:“既如此,冀州、青州两州便托付给杨公坐镇了!有韩公与应君作为两州刺史,还有杨公在,朕无忧矣。”

    望着杨彪的背影,刘辩吩咐郭胜道:“去请太仆黄公来此!”

    对于刘辩来说,这一年的清查吏治,十三州的情况各不相同。

    首先是南方四州各有将军坐镇,而北方边境州中的凉州需要维稳,并州与幽州皆还要面对在塞外活不下去的鲜卑的持续袭扰,不宜大动干戈。

    司隶被刘辩作为基本盘经营,由雒阳向周边辐射,三辅亦有后来两批太学生乡吏的踪迹。

    所以,重点在于位于关东的豫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五州。

    在南方还在逐渐开发中的中国,此五州是汉家精华所在,拥有全国近半人口。

    但五个州的面积加起来,只大致与荆扬两州相当。

    即便这些地区的开发程度远胜于南方,开垦的田亩更多,还经过了黄巾之乱所造成的人口减少,但是人地矛盾依然尖锐。

    要想压住关东的豪族,需要在名望、资历和学识上都能压过他们的高官大儒。

    朝中符合这一要求,还能受刘辩拉拢的并不多,杨彪是最具代表性的人。

    他需要重臣大儒坐镇地方,压制最能发声的士人团体。

    历史上,面对关东联军,董卓曾经派出九卿等高官作为使者想要说服关东诸侯退兵。成员包括韩融、胡毋班、阴脩、吴循、王瑰几人,官职最低的都是个越骑校尉,但最终,多人皆被袁绍指使王匡杀死,算上被袁术杀死的阴脩,只有名望和学识足够的韩融得以幸免。

    没人愿意承担杀害韩融的罪名。

    名士大儒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杨彪与黄琬,皆有这样的影响力。

    相较于杨彪,党人出身的黄琬作风要坚硬得多。

    他担任五官中郎将时就因为看不惯用来选官的三署因为权贵子弟的增多而变得乌烟瘴气,时权富子弟多以人事得举,而贫约守志者以穷退见遗,京师为之谣曰:“欲得不能,光禄茂才。”

    (本章完)


  (https://www.zbbwx.net/book/3165356/11110834.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