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新专轰动,历史最佳?
第371章 新专轰动,历史最佳?
或许对满天星来说,今天太难忘了。
但在网络上,最受关注的还是尤梦黎透露的消息——苏哲今年要出两张新专。
【太好了,又有新歌听了,搓手手。】
【可半年过去了,他虽然写了好几首新歌,却连一张专辑都没推出,能完成目标吗?】
这也是很多歌迷的担忧,苏哲上半年一直忙着《国宝季》和拍摄影视剧,有时间专心做音乐吗?
但他们还在讨论,苏哲就直接在微博宣布:
【搞定了,明天发新专辑《中国风》。】
歌迷们都惊呆了,幸福来得太突然,竟然无法相信:
【这也太突然了!】
【(省下早餐买专辑)等等,我还没攒够专辑钱呢!】
【学生党还是留钱吃早饭吧,听盗版也不能怪你,别大张旗鼓地宣传就行。】
至于MV,肯定没时间拍摄了。
还有人在讨论新专辑《中国风》:
【苏哲都写八首中国风歌曲了,再写四首新歌就行了,以他的速度很快吧。】
#苏哲新专《中国风》上架#!
【……】
这样无论蹭热度的专辑质量好坏,都会影响歌迷们的热情,降低他的专辑销量。
而且苏哲也有更好的办法:
“对了,联系舞团,联系《华夏歌会》,不就是宣传新专吗?我要来大招了!”
说明天,就是当晚0点啊!
听到苏哲的想法后,严喜玲愣住了,琢磨半天,犹豫道:
“苏总,你专辑录制得这么快?”
以至于很多经纪公司都向严喜玲抱怨,说玛丽苏保密太好了,竟然突然袭击,没通知他们避让,实在太不讲武德。
这也太无助了!
“等等,这个‘明天发’,指的是0点?”
【从某些方面来说,怪不得。】
严喜玲忙碌了一晚上,到了凌晨,忍不住揉了揉眼睛,随手刷新了一下微博,就看到——
有些歌手已经开始宣传了,甚至最惨的,前几天刚发完专辑,就知道苏哲要发新歌了。
显然,歌迷们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瞧瞧我刷到了什么好东西?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晚睡的孩子有福利啊!】
【我都要睡觉了,等着明天买新专辑,没想到是0点发!苏哲连一点拖延症都没有。】
【今天不睡了,循环新歌到天明!】
否则在他推出专辑前,万一有歌手蹭热度,出一张中国风专辑,只要不是太拙劣,哪怕是平庸之作,歌迷们为了充饥也只能购买。
【但哪怕只有四首新歌,我也愿意花钱!苏哲的歌曲值得。】
严喜玲没有吐槽“唱功还可以”,抓狂地抱怨:
“录完也得宣传啊!没拍MV,没买通稿,没粉丝群预热,甚至连专辑封面都没设计,你就发专辑?万一销量没达到预期,非常难看啊。”
苏哲并不担心销量,现在全网都盼着他的中国风新专,怎么可能卖不出去?
【就四首新歌,确实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宣传。】
苏哲点点头:
“嗯,之前就写完了。我唱功还可以,一遍就能录完,何况还有梦黎帮我。”
苏哲安抚道:
“关键是歌曲,其他不重要。而且我趁着梦黎微博‘泄密’的机会直接发新专,反倒让歌迷们觉得我心疼他们,没来及拍MV就推出。”
她愣了一下,看了一眼各音乐平台,发现新专真的上架了!
一群歌迷和跟风的网友立即下单购买。
虽然音乐圈不怎么赚钱,发专的人不多了,明天没有这么倒霉,和苏哲正面撞车的歌手。
现在更重要的反倒是速度,要趁着歌迷们对中国风歌曲最渴求的时间内推出,才能取得最大的收益。
“但我还是担心太仓促了,不会被歌迷、大众视作糊弄吧?”
这是他想到最好的策略——不是我糊弄你们,是心疼你们啊!
严喜玲不是很确定大众是否是这种反应,但苏哲都微博宣布了,她也只能亡羊补牢,立即叫人赶工出一张专辑封面。
严喜玲接到这些电话都很无奈,解释过后,忍不住看向苏哲:
她信服了苏哲的判断,但没想到他这么雷厉风行——
严喜玲有些恍惚。
【(省下早餐买专辑)学生?我都结婚有娃了。】
【我刚刷新了一下听歌软件,就看到《中国风》专辑冒出来了,苏哲效率太高了!】
严喜玲想起苏哲的蓝莲花雨、白色气球等著名演唱会现场,对他的舞台设计能力十分信服,立刻同意了:
“我现在就去做!”
歌迷们欢欣鼓舞,同行们就兵荒马乱了。
“?”
所以苏哲为了牢牢把握热度,防止被别人蹭到,连以歌词当做专辑名的惯例都放弃了,直接用了《中国风》当做三专名称,并火线推出。
但专辑的宣传期很长,苏哲的新专必定能霸占排行榜许久,势必会影响最近几个月发歌的歌手。
但由于没提前通知粉丝,没组织甘蔗们刷销量,又是凌晨,专辑的前几小时销量虽然不错,但离苏哲上张专辑创下的夸张记录差远了。
对他来说,只能算销量平平。
导致有些唯恐天下不乱的自媒体,迫不及待地宣布:
【苏哲光环破灭!没宣传,半完成品,苏哲的新专辑成为了灾难。】
【不尊重歌迷,歌迷也不会尊重他。】
【这会是苏哲的滑铁卢之战吗?这是否意味着自从翻红以来就如火箭般崛起的苏哲,会从此逐渐变得平庸呢?】
可能还有某些同行的落井下石、推波助澜。
于是在第二天一早,热搜竟然是——
#苏哲新专《中国风》失败#
早起的网友们顿时傻眼,既震惊苏哲已经发了新专,又震惊他竟然失败了?
而比起微博,音乐软件上,专辑的口碑却截然相反——
【天呢,我还以为是四首新歌,没想到苏哲整整写了十二首!全都是中国风。】
【中国风盛宴,我终于“吃撑”了。】
【专辑循环一整夜,现在一点都不困,反倒越来越激动。】
【苏哲彻底开创了中国风流派。】
【听哭了,为华夏文化自豪!】
他们在讨论时,也终于从专辑循环中脱离,发现了微博上的热搜。
歌迷暴怒!
这么好听的歌曲,这么具有开创性的专辑,竟然被某些无耻营销号说“失败”?
太过分了!太欺负老实人了!
歌迷们瞬间涌入微博,向网友们安利《中国风》,驳斥营销号。
营销号说:
【苏哲没拍MV,封面也糊弄,就发布专辑,太没有诚意了。】
歌迷反驳:
<div class="contentadv"> 【新专里十二首歌都是新歌,都是精品!这不叫诚意?反倒什么封面是诚意?那不是买椟还珠吗?】
营销号说:
【销量下降就是铁证。】
歌迷反驳:
【因为苏哲没有宣传!我很感动,他为了让歌迷们早点听到新歌,不做宣传就推出。】
营销号说:
【苏哲太任性了。】
歌迷反驳:
【他有资格任性!】
在作品对得起观众(听众)时,他们甚至可以像粉丝一样双标。
在网友们自发的安利下,在歌迷们对中国风歌曲的强烈渴求下,《中国风》的销量开始暴涨。
无数人都想听听,这张“华夏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专辑”,到底配不配得上这个称号。
不久后,评论爆发:
【绝对配得上!】
【谁敢说“失败”?这是我这辈子听到最好的专辑!没有之一!】
【强烈赞同!】
【+1】
而在逼乎上——
【如何评价苏哲的新专《中国风》?】
【如何评价苏哲开创的中国风歌曲流派?】
【如何评价苏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三個问题都登上了热榜。
前两个问题不用说,充满了各种赞誉之词,无数人发自肺腑地夸赞着苏哲和新专——
专业音乐人分析旋律,找到各种传统乐器的运用和巧思;
各种文艺青年分析歌词,赞美苏哲诗人一样的笔触,称他为音乐诗人;
而普通网友们,哪怕不太懂专业知识,也能从民族感情的角度,抒发自己的骄傲。
而比起夸赞专辑,第三个问题最夸张——
大V玉公子只写了短短两句话:
【之前我一直觉得他是副goat,你们还说我太夸张了。但现在,我认为他已经超越了歌神,成为了华夏音乐史的goat!】
这个短短的回答,竟然就赞同破万!
还有人虽然不太认同这个观点,但也抒情道:
【首专《诗歌电台》,他在小众的民谣圈内,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王。但我当时只觉得,一个有才华音乐人像前辈们一样,开始展露自己的才华。】
【二专《过去的CD》,苏哲在更加大众的抒情流行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开始想,苏哲是否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歌神呢?制霸歌坛,如太阳一般让群星黯然。】
【三专《中国风》,苏哲开宗立派,成为当之无愧的宗师。这时候,他已经开始被列为历史最佳的讨论中。我觉得为时尚早,但无论如何,他都会在华夏音乐史上留下足迹,成为文化符号般的存在。】
【我很期待以后。】
这个回答后来居上,获得了3万多赞同。
可见称苏哲为历史最佳,只是小部分歌迷的观点;
但认可他列入讨论,已经成为了共识。
毕竟他才翻红两年半而已,很多歌迷连大学、高中、初中都没上完……但练习生可以出道了。
这么短的时间,就接受他成为历史最佳,对大部分人来说,确实有些颠覆了。
而且哪怕列Excel,数据上也很难支持这个观点。
毕竟实体时代的销量比现在恐怖多了,除非以后出现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有效防止盗版,否则苏哲很难追上。
至于奖项,哪怕苏哲惊才绝艳,也只能靠熬工龄了——再牛逼的人,一年也只能拿一个金麟最佳歌手。
奖项和专辑销量这个两个最重要的数据都追不上,怎么用Excel说服不懂音乐的人,说苏哲是最佳?
——很多人不懂音乐,只能看懂数据!
逼乎的回答又反过来传播到微博上,无数人纷纷站队,还有人@苏哲,@歌神,问他俩怎么看?
歌神没回答。
苏哲回答:
【我用手机看。】
也算没回答。
没办法,这种涉及当事人的问题,让他俩怎么回答?说什么都尴尬,都会被断章取义。
还是让别人讨论吧。
文字论坛里,很容易陷入历史地位的争论,毕竟这种话题引流,特别容易引发争吵和撕逼。
而在短视频网站里,up主们主要在输出观点,有一些专业音乐人开始深入分析歌曲。
对粉丝们来说,这些分析都太专业了,听得蒙圈,但却很喜欢找那些夸赞的话,专门听最后的结语——
“苏哲的才华令人震撼,他开创了乐坛新时代。”
“从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开始,会有大批中国风歌曲推出,虽然大部分是跟风的拙劣仿作,但大浪淘沙之后,也会出现少量精品。”
“苏哲为音乐圈找到了一条新路,不再是一味的学习西方,而是向内发掘华夏的文化,创作华夏特色的流行音乐。”
“最让我震惊的是,苏哲的歌曲仿佛诞生于中国风百花齐放的年代,每一首都充满了精巧设计,不敢相信这是他以一己之力发展出来的。”
“前两首专辑不也是这样吗?苏哲总是能将一个领域做到最好,然后毫不留恋地换到另一个领域,继续开创奇迹。简直像个渣男。”
“人分四档:庸人-人才-天才-苏哲。”
可以说,乐坛再次陷入了苏哲出专辑-震惊-夸奖-学习的循环中。
而比起听夸奖的粉丝们,戚新燕作为中国风歌曲爱好者,虽然也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苏哲的粉丝,却没有沉浸在这些夸奖中。
她努力寻找着各种分析视频,一个个听下去,反复琢磨,忍不住看向了自己写的拙劣仿作。
她轻轻哼着以前写的歌,感到脸颊通红:
“和苏大神比起来,我写的这些歌都是垃圾。真是残酷,我只是一个庸人啊。”
戚新燕叹了一口气,很羡慕天才的灵感。
但她羡慕完,立即用电脑打开DAW(数字音频工作站),学着苏哲加入乐器音轨,不断调整、学习着。
但她忙了一夜,却发现自己的歌曲旋律越来越像苏哲的《发如雪》。
这很正常,大部分人的创作,都是从模仿,甚至是“抄袭”开始(自己仿,不发表,不商用,就不违背道德和法律)。
但在这个过程中,就能逐渐迸发出自己的东西——
“俗话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我认真学习苏哲,也能成为‘天才’吧?”
或许能,或许不能。
但人生没有参考答案,她也只能学习下去,努力下去,向未来扔出一颗石子。
或者被湖水吞噬,或者激起巨浪。
谁知道呢?
(https://www.zbbwx.net/book/3138322/114586719.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