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影视世界梦游记楞个哩嗝楞 > 第四五三章 回归

第四五三章 回归


船队的人没有带回来疫病,这是一个好消息。虽然回来的时候少了许多人,多了许多异域风情的女人以及串种的孩子。

他们披巾斩棘,忍受孤独。有时候蛮夷不通教化,难以沟通,要动兵征伐。有时不知前路的在茫茫大海上航行,没有补充,还要忍受饥渴,这都是应有之意。

总归活着回来了,总归完成了华夏人民再无饥馑之忧的伟大任务。相比起来,他们在外做的那些烂事实在无伤大雅。而且换个方向说,那些女人孩子能够活着到达神州,未尝不是一种救赎。

这一次的收获是非常大的,船队基本畅行了整个美洲大陆,不光是弄回来了地瓜、土豆,还有玉米、辣椒、西红柿、豆角、向日葵等等原产地在美洲的作物种子。他们分不清什么是什么,但是收集记录整理做的很好,连名字都起好了,是根据当地人的称呼音译的。

王言将名字都改了一下,就是跟后来的名字一样。而后一封圣旨,农业部大司农亲自撸胳膊挽袖子的在城外的皇庄种地,还有三千羽林卫士日夜看守,同时还开始扣大棚,冬天也要实验。带回来的种子很多,保护的也很好。育种工作做好,基本上两年覆盖京畿地区,五年推行整个北方。

可以预见的未来,原本的五谷定然是大幅减产。这是因为土豆地瓜的产量大,就是玉米的产量也比原本的五谷高,可饭可菜,饿习惯的百姓肯定是大规模的耕种,将自家的粮仓堆的满满的,天天舒舒服服的在院子里放屁,感慨这生活美滴很。

待到再过两年,人们感受到了吃饱的滋味,同时受够了地瓜土豆一成不变的口味,还有整天放屁的副作用,就会自觉的合理规划自家的土地,合理耕种农作物。

这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无需干预。到了那个时候,人们就会不满足于吃那些粗粮,取而代之的,大米白面就会自然而然的摆上饭桌,同时也会追求菜品,渴求更多样的饮食。

说到底,物质才是文明的基础。

既然马上要不缺食物,自然要考虑考虑肉食与土地。

所以户部综合汇算了一下全年各项开支,并出了一个次年预计支出,发现缺口不大之后,北军新编练的两个卫,加上辽东已有的两卫,共计二十万人马,攻打辽国的析津府。

当然战争不是靠人头围城,毕竟整个析津府也不过只有五万兵马而已,哪里配的上二十万大军征伐。真的参与进攻击析津府的人马只有十二万,余下的八万,在长城外打穿了辽国防线。同时西军新编练的四个卫,也在边区东进,向辽国守军发起攻击,要将析津府那几万兵马困在里面,同时压缩辽国的地盘。

从1115年开始,十多年的时间过去,辽国的防线其实已经收缩了。虽然地盘看着很大,但其实多数的都是飞地。西军战斗力本就够用,经过重新编练,改了军制以及战时领导模式之后,充分发挥了将领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是看阵图打仗,但不是傻子,如今得脱樊笼,上升渠道打开,又无需顾忌皇帝猜忌,那自然是用尽全力求个马上封侯青史留名。

所以战争的进程非常顺利,西军打下了大同府,分兵十万同另一边打外援的八万部队成功于长城外会师,封锁了八达岭以及其他通关要道。而析津府外的军队引而不发,围困敌军出逃。只坚持了不到两个月,析津府就拿下了。

伤亡在所难免,但是按照如此规模的战争来说,那些伤亡实在微不足道,可算作轻取,彻底的将的辽国敢出了长城,光复了幽云十六州,这时才是华夏四年冬。

拿下析津府之后,进攻的脚步并没有停,因为这一战的目的是土地,是牧场。所以十八万大军联合北上,十五日克定辽国中京大定府,同鲁智深所率领的十万人,共计三十八万兵马,进逼辽国首府上京。

到了这个时候,辽国实际掌控的领土已经没多少了,加上其内部的内乱,基本上已经算是名存实亡。不过这个时间,相比起原本的历史来说还是延缓了两年的,只不过他们或许早些亡国更好,也省的苦苦支撑,艰难度日。

没有人想死,尤其一辈子荣华富贵的辽国皇室以及其他的诸多大臣,更加的不想。他们有个榜样,西夏李氏如今在北边活的还算不错。所以他们非常果断的,带着几万兵马,以及大量的工匠,还有数不尽的财富,北逃。

这不像是逃亡,更像是搬家。不光侮辱华夏帝国的战兵,同样侮辱金国的铁骑。所以华夏的战兵一路撵着跑,北边还有金国围堵,要抢劫那些物资。所以最后跑出去的辽国人并不多,而且他们还舍弃了多数的财富。

华夏的战兵只追到了呼伦贝尔就停下了脚步,同时开始实施封锁兴安岭,将金国堵在东北。

到了这一步,此一战的战略目的就算达成了。一战打的辽国灭国,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同时还拿下了包括呼伦贝尔在内的几个水草丰美的草场,又封锁了金国,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等缓上一段时间,消化消化此战所得,空出了钱财物资,一统东北,拿下整个东北平原这个粮仓,那基本就算是完活了。

对于帝国打下了那么大的一片土地,还收复了被割让百年的幽云十六州,自然是举国欢腾。如此丰功伟绩,自然值得庆贺,又是举行了一番隆重的仪式,祭告天地,祭告祖宗,庆祝收复失地开疆拓土的胜利。

按理说,这事跟老百姓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一来心理上的满足,二来也是有好处的。跟他们最息息相关的,理事府发布告示,未来牛羊价格大幅度下降。还有就是要移民两百万人口北上,条件非常优握。到了那边就有土地、草场、种子、牛羊崽子分发,能够免息借款建设新家园,还免税五年。

京畿地区的百姓当然很少有人想去,但是西北地区以及南方的人还是不少的。毕竟西北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不高。而南方土地少,虽然可以打工,但是想要有土地的人终归也是不少的。而且去到北方,一切有朝廷兜底,他们也放心的。

现在的朝廷,很得民心。一是直接废除了原本大量的沉重赋税,二是地方官员行政效率很高,三是地方官员不敢欺压良善,四是从立国开始,就没有说过假话,也没有朝令夕改。这一点点的,就养出了政府的权威性。

移民,不是因为草原上的人不够。辽国的人口有将近一千万,这些年因为打仗、内乱等等原因,死了许多人,还有被金国掳走了许多,那也还能剩下七八百万。这些人口,全部都被华夏接收了,金国并没有抢人。因为他们现在维持自己的那点儿人口已经很难,再吸纳数百万的辽国人口,不用派兵去打,只封锁了贸易,他们自己就崩了。

真正的原因是为了促进民族融合,以及防范辽国旧民作乱。他往草原上移民两百万人口,同时也会在那边移民两百万人口来到中原生活。让不会放牧的人学放牧,让不会种地的人学种地,绝对不会发生什么草原自治草原。那是培养新一代的草原大部落,是给自己找麻烦。

他要移民汉人过去,双方通婚融合,加大贸易,将生活方式等等都传播出去,还要兴建学社,培养北方的人才,让他们到别的地方做官,如此时间一长,有个两代人就差不多彻底将北方融入进来。

南方那边差不多也是如此,自从华夏二年派兵南下,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向南推进,到了华夏五年,已经彻底的荡平了原本的反叛势力,抄了那些大户的家,整个地方全都梳理了一遍。

还有吐蕃以及大理这两个地方需要拿下,不过却也无需过多关注。吐蕃确实不好办,毕竟高原地区,华夏的部队开过去干仗难度太大。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经济制裁,通过几十年的贸易,让吐蕃诸部形成依赖,到时候收服就是自然而然。至于大理,还是那句话,他们只是靠着地形的优势偏安一隅。山河地貌,气候环境,还有丛林中的危险,水土的不服,都是阻挠大军开进去的关键。

不过问题不大,扫平南方不臣的部队并没有回归,而是直接开到了同大理的边界地区。就近驻军,招募当地人开始训练新军,同时慢慢的向前推进战线。积极联系大山中的各民族部落,与他们通商,给予优握的条件让他们下山聚居。就这么不疾不徐的推进,无论是粮草物资,还是战兵的性命,都是消耗最小的。只需十年八年的,就能灭了段氏,神州一统,南北一家。

主要问题,还是针对南方的大开发。因为这一次没了靖康耻,没了宋室南迁,开发南方不再是一种自然而然,而是成了必要主动的任务,这任务落到了现在当权的王言头上。

南方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自有其开发的必要性。而开发的最好方式,无过于加大贸易,加强物流效率。让大山中的东西出来,让大山外的东西进去。如此,开发的方式自然无需多言,只有修路一途。

南方多山,尤其巴蜀等地,路更难修,基本都是拿人命去填。不过没有关系,因为劳役队伍十分壮大,不光是南北方的反叛势力,还有辽国的那些被重做劳役的战俘,另外还有一些各个地方犯了重罪的人。

有犯罪事件是没办法的,毕竟千年后哪哪都是摄像头,管的那么狠,都不时的有人干仗呢,更不要说现在这个时候了。个人因为一些口角,村子因为水源或者是抢生意了,不是个人单挑,就是两村械斗。还有其他时候,有些仇杀事件,谋财害命等等。一年到头,大桉要桉还是许多的。

这其中,当然也有王言不禁刀剑等短兵器,以及鼓励练武的关系。但说实话,这个关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他规定的,持有武器要有衙门颁发的证件,不定期的抽查,如果是私造的,刑罚很重。另一方面,也管控铁匠,铸造武器要登记报备,而且最关键的是费用并不低。所以尽管没有禁止,但那也不是一般人能玩的起的。而且即便他禁止了武器,那还有菜刀呢,若是嫌短威力不够,那还有更长的镰刀呢。

所以究其因果,并不是他不禁武器才导致了治安不好。这种事,只能靠着地方政府的普法,以及警武卫以及地方驻军的镇压,保证发生一起严惩一起,让人深刻的明白血溅五步的后果。另一点,就是靠现在推行的将武道纳入教育体系之中。到时候大家都会武,都有两下子,光看还看不出谁强谁弱,再加上严重的刑罚,那时候就能很好的控制命桉在一定程度以下。

想要禁绝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的贱病作祟,是人性。总有人想要欺负别人,想要凌驾他人之上,更可恨的是越老实越被欺负。那就总有受不了欺负的人疯狂反击报复,很正常。

所以用这些人的命去修路,一点问题没有,这是这些人能够为这片土地做的最大的贡献了。

这一次的情况,不同明末。因为各地并没有开发好,所以他并没有打算再去扩张。对外用兵占领土地的根本目的在于土地等各种资源。

现在国内的土地耕种正好,又有工商业吸纳没有地的劳动力,各地区还亟待深入开发,根本没有动兵的必要。而若是需要资源,他可以通过贸易去剥削。用别国百姓的劳动,来补贴国内百姓的福利待遇。就好像他不断的往南洋倾销货物,说不好听的,那全都是给华夏百姓打工的,这是经济的好处。

既然能舒舒服服的剥削,那些地方还没有威胁,何必要占领了他们的地方,还要接收那么多的百姓。毕竟总也不能全杀了,或者全部都奴役了。不管怎么说都要接收一部分的,还要给他们同本国原本百姓一样的福利,没必要。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本国百姓的生存土地足够宽松,如果等到再一次变的拥挤,矛盾再一次的变大,那就打,那就杀……

华夏八年,金国灭亡。亡国的时候,金国上上下下全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害怕灭亡,和已经灭亡不是一回事儿。更何况金国的很多人早有投降的意思,毕竟打打不过,跑跑不了,活的还不好,不投降等啥呢。原有土地尽数为华夏接手,东北平原大面积的种植小麦,同时不断的育种改良筛选优质的种子。

灭亡金国的战役中,有一名百人都尉作战勇勐,一路势如破竹,战功卓着,战时提拔,成了旅级指挥使。他的名字叫,岳飞。

这是王言审阅报功奏章的时候看到的,岳飞早都入伍了,一直在北军呆着。之前打辽国析津府的时候就有参战,不过那一次只是围城并没有爆发激烈大战,若不然早出头了。毕竟岳飞是从一个大头兵,真刀真枪的一路杀上去的。这种人在军队中是尤其受欢迎的,尤其是在华夏帝国的军队中。能打的人可为带头冲锋的将,能冲锋知战略的将可为帅,这是军队的进阶之路,岳飞出头理所当然。

华夏十年末,经过一年的人口普查汇总,人口一亿三千五百余万。这些人口之中,有新生的,也有辽、金两国的人口。当然,这个数字是没算数目庞大的劳役队伍的,因为他们在华夏新法中,已经被剥夺了人的权利,只有干到死,再没别的路。

华夏十二年,经过谈判,大理投降,纳入华夏统治。谈判的也不是别的,而是保住段氏的富贵。被华夏帝国打了好几年,内部自然生乱,这已经不是段氏能够解决的了,就是出了明主也没用,因为那不是可以靠智慧解决的,纯粹就是硬实力的巨大差距。明知必亡,早做打算才是明智之选。所以最后的结果是,允许段氏保留一部分财富,贬为平民,举族迁往洛阳。

华夏二十年,又经过十年的安定发展,社会财富增多,教育、卫生医疗、福利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要四肢健全,种地、打工、出海,随便找个活都能保证饿不死。再加上官府的大力鼓励,这十年间的新生儿有了井喷般的增长,人口统计达到了一亿七千八百余万。增长的四千万多万人口,全部都是这十年间新生的孩子。适龄的妇女,这十年间下来,基本上就没有停过生孩子。

因为生孩子能壮大家族,孩子长大了是劳动力,最关键的是,现在生孩子虽然还是会给家庭带来负担,但是能养活,不管男女都能以极低的花费去学堂。他们期盼着孩子能够科举入仕,再不济科举考到皇家讲武堂,以后当个军官,那也能一点点的抬升家族的地位。

毫无疑问,这是已经吃饱饭了。

华夏二十一年,赵佶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咽气的时候,王言还过去看了一眼,赵佶说‘你是个好皇帝,比朕强’。王言莞尔一笑,老小子还是耿耿于怀,可以理解,毕竟是个皇帝么,被人赶下台去总是不舒服。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曾经拥有。

华夏三十三年,科举状元,辛弃疾,入读太学。

华夏四十二年,七十四岁的潘金莲去世。这已经是王言关注的结果了,现在这个时代,能活七十多已经很好了。尽管已经习惯,但又到了这样一个时候,王言还是受了影响,心情不好。他知道,这是一个开始,接下来,陪伴了他大半辈子的女人们都将一一离去。

他想的没错,在金莲走后的半年,李师师紧紧抓着他的手,说时运不济入错了行,到死都没能生个他们俩的孩子。王言笑呵呵的梳拢她的白发,抚摸她皱纹横生的面颊,说‘若不然也相识不了’。师师点头认可了这一句话,感叹了一声造化弄人,收拾心情,让王言再给她诵一遍元夕。在‘众里寻他千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她微笑着合上了灿若繁星的眼。那笑容,仍如当初那般娇艳迷人。

又两年,三娘也走了,她说这辈子知足了,让他不要挂念她。

倒是玉盘,活的时间最长,有七十八岁。走的很安详,也没说什么,就是叮嘱已经八十多岁的王言注意身体,因为该说的话以前早就说了。她一辈子没吃过苦,还喜欢旅游,这辈子走了许多地方,看了许多风景。虽然她爹被自己的男人踢下了皇位,但是很显然,她爹不行。她没什么不能释怀,无憾。

女人死完了,儿女开始死,在他九十三岁的时候,成功熬死了他的所有儿女,也是这个时候,他真正成为了孤家寡人。虽然三代们也孝顺,但他对三代并不如何有感觉,因为太多了。

也是这个时候,他开始培养继承人。皇族宗室从来没有禁止他们从事任何职业,可以经商,可以从军,更可以从政,可以出海,人才还是有许多的。他是直接从四代开始的,因为他还能活。

到了现在这个地步,华夏的发展已经很好了。即便他没有再插手科技,但是在他的大力支持之下,还是在他百岁的那一年,看到了蒸汽机的出现,当然,还是处于实验状态,费老大劲提一桶水的水平。至于火器,那自然也出来了,不过还是处于烧火棍的状态,尽管已经连膛线都出来了。

这是发展的必然,世界的规则在那里。他鼓励发展七十年,人口数以亿计,已经做到了全面六年义务教育,涌现出来的人才那真的是数之不尽。灵光那么一闪,总有人发现的。

这还没说艺术文化的灿烂成果,其中涌现而出的大文豪,大画家更是数不胜数,绝对的灿烂果实。

到这个地步,他已经不理事了。每天就是带着人出去遛弯儿,在越来越壮大的洛阳城内外,当他的吉祥物。开国皇帝,活过了百岁,还能健硕的在街上熘达,关心民情,加上这许多年的丰功伟绩,他已经是活神仙了。他的凋像,就立在国旗后边,同早都建筑的英雄碑一起。

他在热闹的伟大帝都中,独自孤独。所谓有得必有失,这或许就是他得到活爹卷顾,享受各种人生之时,应该付出的。

这一次他没有在一百二十岁的时候离开,在他的意料之中。因为他的身体数据提高了,理所当然的就能保持更久一些身体状态。

终于,华夏九十四年末,除夕夜,他收到了系统活爹久违的消息,这一年,他一百二十五岁。只差六年,他执掌华夏帝国就满百年,他看不到历史评说,但想来是个伟大的皇帝。

他没有理会宫中扎堆尽孝的后辈,每年都是这一出,他早都烦了。因为他不认识那么多的后辈,能叫上名字的,只是少有的几个表现还算出色的孩子。当然,他口中的孩子,也是五十岁的四世孙……

今天又是飘了雪,在太监担心害怕的眼神中,稳稳当当的迎着风雪慢慢的走到了万象神宫。没有让人伺候,挥手遣散了他们,不让人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他从万象神宫大开的正门进入,走过长长的一段距离,一步一步的拾级而上,龙袍一甩,稳稳当当的坐在了那把硬邦邦的龙椅之上。

到底是老了,竟有些做不住。他自空间中连鞘取出含锋,双手扶着刀柄,坐的大马金刀。

他看着外面灯火映着的纷飞雪花,他看着天空中不断绽开的璀璨烟火,他看着面前的江山无限……


  (https://www.zbbwx.net/book/3134567/713331903.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