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在线 > 第91章 臣举荐一人,可解灾情

第91章 臣举荐一人,可解灾情


第91章  臣举荐一人,可解灾情

        扬州。

        扬州府衙。

        “杨卿,你们扬州现在正在种的那个土豆产量究竟如何?”朱标一见到杨宪就迫不及待问道。

        看着神情有些激动的朱标,杨宪有些不明所以,怎么一见面就这副模样。

        不过他还是直接开口回道:“按一般田地来算,土豆的亩产大概在三十石左右。”

        明朝一石粮食,大概一百五十斤重。

        上好的田地,拿来种水稻,一亩田也不过就二石产量。

        去年被整个朝野高呼为神迹的扬州大丰收,其亩产量也才十石。

        因此杨宪话音落下的那一刻,朱标眼神彻底变了。

        这可不是在扬州城外听那老汉随便讲讲,这话从杨宪口中说出来,那么在朱标看来就是事实。

        朱标下意识,呼吸都变得有些粗重起来。

        “那岂不是比起去年的海外仙稻,还要足足多上三倍之多?”

        “如果单论重量的话,确实如此。”杨宪点了点头,接着开口道。“不过土豆与水稻小麦这些还是不一样,它水分比较多,因此同等重量下是不如水稻这些常规主粮的。”

        这点从它们各自提供的热量也可以看出。

        100克米饭的总热量约为120大卡,而100克土豆提供的热量只有75大卡左右。

        可这点在朱标看来,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毕竟在他看来二者之间产量差这么多。

        亩产几千斤!

        这下大明有救了!

        不过很快他又意识到另外一件事情,这土豆也来自海外。

        “这土豆,与去年杨卿拿出来的仙稻一样来自海外?”朱标开口问道。

        “没错,是臣与佛郎机商人买的。”杨宪开口道。

        “那这些土豆是不是和仙稻一样.”

        看到朱标的样子,杨宪就知道他想问什么了,不由开口笑道:“殿下放心,这些土豆全都可以继续繁育,当然其中会有很多需要注意的点。”

        朱标直接忽略了后半句,在他看来,目前最为重要的就是能繁育。

        如今大明朝刚刚建国不久,本就百废待兴。

        虽然这几年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农业,可毕竟时间还短,朝廷存粮严重不足。

        建国头两年。

        因为民间多造酒,在朱元璋眼中这完全是浪费粮食的行为,因此直接颁布了禁酒令。

        朱元璋禁酒的办法很直接简单粗暴,他是直接下令全国禁种糯米,从原料开始禁止,使得农民只能多种其他谷物,间接地充实了粮仓。

        可即便朱元璋为了尽可能节约粮食,将事情已经做到如此极致的地步了。

        全国上下仍旧缺粮。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之前看到扬州大丰收会如此激动,此刻朱标在听到土豆的亩产会如此激动的原因。

        如果真能如杨宪所说这土豆亩产能达到数千斤,那么日后大明将再无饥民。

        “杨卿,这土豆种如今还有多少?”朱标开口道。

        “殿下是准备在其他地方也种上这土豆?”杨宪开口问道。

        朱标点了点头,接着说道:“以目前各地灾情来看,到时候靠你扬州一府的土豆产量怕是还不够,如果把整个应天附近几个府都算上,应该就没有问题了。”

        “既然如此,那么劳烦殿下到时候将各地空闲田亩具体数量报给我,我直接让人下面人带着相适应的土豆种去京城,到时候具体种植方法,也需要培训。”杨宪开口道。

        “好,事不宜迟,我马上回京。”朱标这时候恨不得自己后背能插一对翅膀,直接飞回京城。

        第二日。

        <div  class="contentadv">        京城。

        奉天殿,早朝。

        李善长正在汇报着各地的灾情。

        朱元璋越听,神色越沉重。

        尤其是北边的三晋之地,更是遭遇五十年一见的大旱天灾。

        传统农业社会抗风险能力低,尤其是在天灾前,极其脆弱。

        这个年代,百姓们每年的余粮只够撑到来年丰收,就等着当年丰收的稻米,好活命!

        天灾一来,等于是断了他们的活路。

        “三晋之地,三月不见一滴雨水,河流干涸,大地干裂,百姓们种下的麦苗全都枯死!”

        李善长的声音,在奉天殿上,回响。

        “有谁可替朕分忧?”朱元璋开口道。

        满朝文武,所有人都低着头,不敢往龙庭上看一眼。

        朱元璋脸色阴沉。

        灾情这还只是第一步,没了粮食,接下来,马上要应对的是流民。

        今年天灾到底会造成多少流民,谁心底也没有数。

        朝廷粮仓里准备的存粮够不够,能不能应付得了,朱元璋心里也没有底气。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家子几个人吃饭,他们要面对的是动辄几万、几十万张嘴。

        流民问题一个处理不好,马上就会演变为暴乱。

        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他看向殿下众臣,难道满朝文武,竟无一人能够替我分忧吗?

        就在这时,朱元璋看到一个人站出来了,他脸上露出一丝喜色,不愧是自己看中的人。

        这时候站出来的人,不是别人。

        正是胡惟庸。

        京城的城墙的建造,便是由胡惟庸负责。

        当时胡惟庸身为工程监工发现城砖不仅仅有残砖烂瓦,甚至已经建好的城墙有城砖开裂的情况,各地赶工交上的砖,不仅有残缺还有以次充好。

        当即下令说:“城墙的坚固象征着我大明万世长存,亘古不变,此乃千秋功业。即日起,各地上缴的城砖必须砌有烧造日期,工匠姓名,籍贯,验收者姓名。”

        也就意味着,任何一块砖出了问题都能找到烧造工匠,顺藤摸瓜到各级官衙,谁也逃不掉,自从告令一出各地所交城砖物料都是上品。

        正是这造砖碶名之举深得朱元璋圣心。

        胡惟庸因此也顺利走入大明权力中心,中书省。

        “臣胡惟庸,举荐一人可解此次灾情。”胡惟庸站了出来,恭声道。

        不是自己,而是举荐他人?

        朱元璋愣了一下,不是自己也行,只要能够顺利度过此次灾情,他胡惟庸也算举荐有功。

        “惟庸,举荐何人?”

        “大明神侯,扬州知府,杨宪,杨大人。”胡惟庸大声道。


  (https://www.zbbwx.net/book/3128552/115968062.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