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隆万盛世小说全文阅读 > 第1121章 1212明日破城

第1121章 1212明日破城


浙江湖州府乌程县城里,一座气派的大宅内,已经年近六十的潘季驯潘惟良正坐在一间雅致的书房里看书。

    自从隆庆五年,他遭勘河给事中雒遵弹劾,被罢官赋闲在家后,他就一直闭门在家,没事儿看看书,打发时间。

    不过,毕竟治河治了十多年,到现在他还是放不下河工。

    是的,嘉靖末年自从第一次接触治水,他就随着朱衡走边了徐州黄河段,看到了两岸百姓的疾苦。

    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官员,他自然想在和工上为百姓做点实事。

    潘季驯于明武宗正德十六年四月二十三日出身在乌程当地以诗礼传家的望族“汇沮潘氏”。

    其父潘夔颇有才名,其母闵氏是明武宗时刑部尚书闵珪的孙女。

    潘季驯家中兄弟四人,他序齿第四。

    潘季驯七岁能治春秋,能文章,“补博士弟子”。

    明世宗嘉靖十二年,以“高才生”为廪生,嘉靖二十八年,中举人,获乡试第一。

    嘉靖二十九年,潘季驯登庚戊科三甲进士榜,同年底授九江推官。

    上任后,因为能明察冤案,改革驿制,罢免繁重的工役,颇受当地百姓欢迎。

    嘉靖三十三年,因为官有能名,升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不久后,因父亲潘夔去世,而归乡守制,至嘉靖三十六年正月服丧期满,起复为河南道监察御史。

    也完美错过了和魏广德在江西见面的机会,说不得魏广德在他面前还得躬身听从教诲。

    同年,京师三大殿遭遇火灾,潘季驯奉诏往南京搜寻大木修复宫殿,在不拆毁民居的前提下完成使命,使百姓安堵。

    嘉靖三十八年,潘季驯巡按广东,施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强,惩处贪吏,击破海盗,深受百姓爱戴。

    到他离任时,当地民众遮道挽留,并在郡学为他塑像祭祀。

    嘉靖四十年,改调河南道御史,提调北直隶学校,督学顺天府。

    到任后,主持选拔考生,秉公办事,不徇私情,选用了不少人才,至嘉靖四十二年底,升任大理寺右寺丞。

    嘉靖四十四年,潘季驯接连升任大理寺右少卿、左少卿,年底,进官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辅佐工部尚书朱衡治黄河,从此开始治河生涯。

    当时黄河泛滥,朱衡力主开新河,与潘季驯意见相左。

    嘉靖四十五年初,朝廷遣工科给事中何起鸣勘河。

    潘季驯仍力请恢复黄河和大运河故道未被采纳,在他的一再请求之下,才同意恢复留城以下运河旧道五十余里。

    留城以上运河改道昭阳湖东岸,开南阳至留城新河一百四十余里。

    在新河基本竣工后,潘季驯又疏请勘查黄河上游情况,因朱衡不同意而作罢,旋即因丁母忧而离职。

    丁忧在家,潘季驯就教子读书,同年,新河工成,潘季驯进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直到隆庆四年,潘季驯复职再次督造河工,最后因漕船漂没而遭到弹劾罢职。

    虽然在治河之事上屡遭打击,但他人生际遇可以起起伏伏,可沿河两岸数以百万记百姓却不能。

    这些年,他虽赋闲在家,可也一直在思考黄河治水之法。

    两次治河,他对黄河泛滥不可治的原由已经非常清楚,可却也因此束手无策。

    随即,他只能一边翻阅各种古籍,了解古代治水之法为参考,同时也时刻关注水情。

    他深知,黄河难题说到底就是河水携带大量泥沙,这些泥沙沉淀导致河道淤堵,进而引发大患。

    通过他这几年的思考,收紧河道加速水流带走泥沙的想法,其实已经有了初步设想,也就是后世所传的“束水攻沙”之法。

    在潘季驯看来,爬泥捞沙的做法只是可以在有闸的小河中施行,前人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多次试验而没有成绩,只能是白白地浪费工料。

    这,其实也是他思想的一次巨大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信奉古已有之的治水之法,那就是疏浚。

    当年和朱衡争执的,正是保旧河道,通过筑堤和疏浚来治水。

    “爹,朝廷有旨意来了。”

    就在潘季驯翻书,脑海中思考的确实河工的时候,门外传来儿子潘大复的喊声。

    潘季驯有四子一女,外面喊他的就是大儿子潘大复,已经中了秀才,真在准备参加浙江乡试。

    有明一朝,只要家中出了进士,往往都会加倍培养家族子弟,因为做过官的人自然知道为官之妙,还有做官的经验心得可以传授,故而许多官员其实都是官宦世家。

    听到有旨意,潘季驯多少就猜到为什么事儿来的,只不过他也是刚得到消息,对于朝廷这次反应如此迅速,还是有些诧异。

    是的,浙江商人其实也是很利害的,信息更是四通八达,潘季驯作为掌管过河道的官员,对于商人来说,也是需要巴结仰望的存在。

    所以,运河堵塞一事,他前两日就听人说起过了。

    放下书,起身出门,就让儿子准备接旨的物品。

    不多时,潘府就已经准备好香案香炉等接旨的东西,毕竟是官宦之家,自然早有准备。

    在府里准备好后,传旨內监才走出来,对着跪倒的潘家人开始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我高皇帝奄有四海,留意河渠,历朝以来治河着潘季驯复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兼工部右侍郎总理河漕,兼提督军务”

    “臣接旨,万岁万岁万万岁。”

    潘季驯带着家人大喊着接旨,随即引传旨太监进屋里休息。

    这次传旨虽然急,但也不急在一时,所以小太监还是很乐意的答应了。

    这一路南下,可不是趟轻松的活计。

    旨意宣了,他也想看看这位潘青天会给他什么好处。

    是的,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都要给这位来报喜的太监大大的红包,毕竟是又有官职了。

    这种红包,就算是素来以刚正不阿闻名的海瑞,也是不能免俗的,只不过会根据囊中情况左右,多少就不定了。

    红包,当然不需要潘季驯考虑,自有家人来准备,他大儿子潘大复就直接命人拿出一筒红纸包裹的通宝做为红包。

    二十块大洋,是的,就是一卷大洋。

    二十两银子的红包,其实也不算少了,给多少其实也是有规矩的,看传旨太监的品级而定。

    这位,一看就是宫里某位太监的手下。

    一般来说,京城里传旨,都是皇帝身边的随侍太监传达。

    出京城的,算是美差,一般太监可接不到,也是这些有地位太监安排人出来办差。

    潘季驯很客气的把人引到正堂喝茶休息,也是想打听下这次复起的原由。

    毕竟,他都因为这辈子无望了。

    魏广德其实有点以君子度小人,潘季驯并没有出手谋求起复,因为此时他其实还没有想好治河之策,这道旨意多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味。

    “李公公,我已经安排家人准备酒宴款待,都是粗茶淡饭,还请公公不要介意,这一路辛苦.”

    坐下后,两人就是一阵寒暄。    

    很快,潘季驯也知道了这位李公公的背景,冯保的干孙子。

    这个李太监估计也知道潘季驯怕是不会知道他干爹是谁,所以直接把干爷爷搬出来了。

    当官的,谁还不知道冯保的大名。

    “我也是从干爷爷那里接的差事,呵呵,别人可接不到这等好活计。”

    那小太监不忘给自己脸上贴金,不时说出冯保的名字来抬升自己。

    明朝內监的衣服,和官服一样,都是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就眼前之人,连品级都没有,所以一开始潘季驯也没怎么放他在眼里。

    即便知道他所谓的背景,也是如此。

    毕竟,文官看不起內监,这是传统。

    不过,该有的面子还是要有的,何况他现在还有求于人。

    看了眼下首站立的大儿子潘大复,他当即会意的点点头。

    父亲的意思他明白,自然是加钱。

    “李公公,到现在本官还在纳闷,怎么朝中忽然就想到我,让我起复?”

    寒暄一阵,潘季驯也是直入正题,他要搞清楚是怎么会事儿,免得不知不觉进了别人挖的坑里而不自知。

    要知道,他和朱衡关系不好是心知肚明的事儿。

    “这个事儿啊”

    小太监很会卖关子,说出这话,似乎给潘季驯透露出来一些东西,他知道,但就是不干脆说出来。

    “还请李公公告知,本官自有重谢。”

    潘季驯笑呵呵对李太监说道。

    “哦,潘大人会意差了,小的不是那意思。”

    潘季驯可以在他面前自称本官,而他却不能自称本公公,因为他还不是正儿八经的太监。

    这点差别,他们进宫的时候可是交代的仔细,就怕出岔子,遗祸到带他们的人头上。

    潘季驯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看了眼潘大复。

    潘大复收到眼色,马上就下去拿红包去了。

    看到潘大复出去,那小太监自然知道怎么回事儿,这才慢条斯理说道;“具体的我也说不上来,不过听干爷爷说”

    小太监似乎习惯了,反正有事无事都把冯保挂在嘴边,对于外官来说,还是有些唬人的。

    不过他一番说叨,倒是让潘季驯知道了是怎么回事儿。

    是当朝首辅张居正举荐他,次辅魏广德和工部商议后才定下来的。

    他也从小太监口里知道,这次运河堵塞似乎有点严重,所以奏疏到了司礼监,冯保也是得了授意,特事特办。

    这边给工科送去旨意,那边就安排他马上出了京城,快马加鞭往浙江赶。

    黄河到山东段的运河入河口因为泥沙又堵了,只是潘季驯知道这次漕船堵塞的原因,只不过他不明白首辅怎么会想到他头上。

    毕竟,大明朝在野官员众多,像他这样赋闲的可不少。

    还有就是次辅和朱衡那边怎么商量的,朱衡怎么就答应让他复出了。

    要知道,他第二此复出,似乎还是高拱的授意。

    现在当朝的两位,按说对受过高拱恩惠的人,是不会加以颜色的才对。

    不过他也管不了那么多,既然朝廷让他官复原职,那就继续治水好了,正好用新想到的办法试试。

    之后,两人又是闲聊一阵。

    李太监把这段时间朝廷里的一些事儿也说了,包括哪些大人可能致仕,那些人要升官,西南打仗,东南占了吕宋半壁江山。

    有些事儿,潘季驯知道,但没那么详细,毕竟他没了官职,信息渠道有限。

    没打算复出,自然不会和京城好友多联系。

    而且,他脑海里一天到晚想的都是黄河,哪还有闲工夫考虑其他事儿。

    到现在他才知道,云南已经打起来了,阵仗还很大,西南调兵十万和缅甸几十万人混战。

    之后就是酒宴招待,安排住下,自己也开始收拾行囊准备再次赴任去。

    临了到了晚上,还不忘把几个孩子召到书房一通教诲,让他们在家好好念书,特别是大儿子,准备下次的乡试。

    这,才是他老潘家的根。

    只有代代都出进士,才能保证潘家在乌程的地位。

    这边潘季驯准备出发去济宁,重掌河道衙门,而缅甸那边,东吁城下,明军攻城准备已经做到差不多了。

    “大帅,斥候搜遍周围百里,没有发现还有缅军的援兵,我们怕是已经把城里召集的援兵都一网打尽了。”

    王世科进入中军大帐,在堂下对俞大猷汇报道。

    “北面可有发现缅王援兵?”

    北方缅王莽应龙率领的缅军主力,其实才是他一直担心的问题。

    如果莽应龙知道东吁城有危险,要是不管不顾从云南撤兵打回来,他就只能依托勃固河的航运和缅军交战,倒是不怕被包围的风险。

    “现在这东吁城南门已经残破不堪,只要大帅下令,末将有信心一日攻克东吁城。”

    听到俞大猷在担心攻城时缅军主力回师,王世科马上就大包大揽起来。

    一天破城,还怕他缅军回援吗?

    当然不怕了。

    看王世科信誓旦旦的样子,俞大猷自然知道不假。

    再想到北面几十里都没有发现缅军大队,两三天的功夫肯定是有的。

    现在打援也差不多了,击败多路缅军援兵后,想来也没人还会过来。

    “通知下去,明日一早三军用过战饭就开始攻城,全军尽出。”

    既然要攻城,还是缅甸王都,俞大猷自然不会收手,而是毕其功于一役,一次拿下东吁城,不给城里半点机会。

    几千大军全军出动,他也要亲自坐镇指挥。

    “末将接令。”

    终于得到攻城命令,王世科兴奋的接令。(本章完)


  (https://www.zbbwx.net/book/3126798/114337384.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