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贯穿大明的百年世家全文免费阅读 > 第114章 朱高煦:我英武,岂不类李世民

第114章 朱高煦:我英武,岂不类李世民


第114章  朱高煦:我英武,岂不类李世民乎?

        流民浪潮来得快,去得也快,由于正当王朝鼎盛,吏治也还清明,再加上有像严家这样的家族主动“为朝廷分忧”,因此很快便得到了解决。

        在永乐朝那二十多年中,这并不算是什么大事,就连永乐皇帝,在下达了赈灾的相关命令,并得知灾民已经受到控制之后,也很快对此失去了关注。

        朝中重臣,就更没有闲心去关注这些流民了,纵观历史,除了少数忧国忧民的大臣之外,饱受儒家礼仪与爱民思想熏陶的臣子们往往还不如皇帝关心普通的百姓。

        相关的负责官员,所在乎的,也只是自己履历上的一笔功绩。

        当然,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他们所救济的灾民,是已经“消失”了很多之后的。

        在官员们的上奏中,灾民共计有约五万余人,大量的灾民在受灾后,涌向了附近的府城,不过并没有蔓延太远,在宁波等地,就已经基本没有难民的踪迹了,现在这些人已经全部赈济、重新分配田亩完毕。

        这个数字,少了至少一万人。

        其中有五千左右,被杭州本土的地主们瓜分,三千多人在流浪中,被各地的富商所吸纳。

        而宁波府附近,不是没有难民,而是全部被严家做吸收。有足足近两千人,成为了严家的佃户,也正是在这一波之后,严家的田亩终于被分发得差不多了,各个镇子也塞满了人,进入了饱和期。

        对于这些,朝中的官员们一无所知,有的就算知道,也暗暗地隐瞒了下来。

        毕竟,历朝历代,大家都是这么干的。

        总得来说,这件在浙东影响巨大的事件,并没有给南京朝廷掀起什么风浪。

        因为这个时候,南京,太子与汉王的斗争如火如荼,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

        永乐朝的党争并不频繁,唯一比较激烈的,便是太子党与汉王党的夺嫡之争了。

        虽然太子与皇太孙已立,太子还时常辅政甚至监国,但是汉王依然占据着上风。

        因为朱高炽,实在不合朱棣的胃口。

        大典修完了,北征结束了,运河也疏通了,交趾那边,却又开始闹事了。老将张玉叫苦不迭,他可是当过元朝官的人,可以想想人家多少岁了,现在也功成名就,前不久因为平交趾的功勋受封英国公,现在只想着能够回京师享福。

        朱棣,当然是不允许的。虽然他的儿子张辅在平定交趾叛乱中展现出了异乎寻常的指挥天赋,但是朱棣还是不放心交趾,非要自己这个老人在那边镇守不可。

        但是将领是一回事儿,军队,又是一会事儿。

        驻扎交趾的部队,长年维持在五六万上下,还要时常出兵镇压叛乱,耗费的钱粮是一个天文数字,运送粮食的徭役也让边境之百姓痛苦不已,收到的赋税却寥寥无几。

        于是太子就屡次建议,放弃交趾,恢复以往的藩属国统治方式。

        他还不乐意迁都北京,接连几次提出建议,干脆在南京呆着得了,不要修缮北京城了。

        汉王是聪明人,一句“只恐太子登基之后,便迁都回南也”,瞬间就让朱棣脸色铁青,对大胖儿子的好感大打折扣(事实上洪熙皇帝确实动过迁都回南京的念头,太子都已经到南京去了)。

        这么几次搞下来,朱棣当然是愈发不喜欢朱高炽了,再加上汉王长年累月地打小报告,使得太子的形象在永乐心里更加不堪,而太子党的得力干将解缙几人也是先后遭到贬斥,连本来颇受朱棣看重的杨士奇都险些入狱,这更令朱高煦肆无忌惮。

        永乐的纵容,让汉王更加的骄纵,他用大量的金钱结交党羽,时常在公众场合对太子出言不逊,然而这一切朱棣通通不管。

        朱高煦,第一次离太子之位这么近,他终于开始得意妄行。

        他自诩英明神武,于是便在历史书中,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偶像。

        “我英武,岂不类秦王李世民乎?”

        <div  class="contentadv">        他多次在公众场合,说出这样的话。

        其实汉王爷的本意,应当是朱高炽会如同李建成一样,被他的弟弟踩在脚下,而自己会登上皇位,开创大明的一片新天地。

        但是,类比的时候,也要看清楚状况。

        可怜朱高煦身边的武将都是粗人,也没人给他提个醒。

        要知道李世民他爹的下场,可不见得怎么好啊!

        ……

        “好小子,好小子!自比唐太宗,他算什么东西,竟敢自比李世民?”朱棣很少失态,但是这一回,朱高煦却是彻彻底底地把他惹怒了:“而且朕还在,他大哥还在,便说出这般话来,他这是什么意思!”

        朱棣这些年虽然完成了许多功绩,但即使是这样,他也不敢与李世民相较,其功绩可能也就他的父亲可以一比。这小子,这般嚣张,岂不令人恼怒?更重要的是现在是汉王夺嫡这个关键的时刻,在这么敏感的时候说出这种话,很难不让人多想。

        你的偶像是李世民?

        那你又会不会像他一样,囚父弑兄?哦,顺便把三弟给一起送下去。

        整挺好,一家人正好全部对应,团团圆圆。

        朱棣最忌讳的,便是有人觊觎这个九五的位置。他之所以连番打压太子,本质上,也是因为太子辅政,势力不可避免地增长,朱棣只是在敲打朱高炽而已,换太子的念头,说实话也淡了。

        朱高煦这般,着实触怒了他。

        严铿坐在对面,面对朱棣的咆哮,脸上也只有苦笑。

        这些年,他已经不再和朱高煦亲近了,而朱高煦,也察觉到了严铿对自己的刻意疏远。

        不过他觉得可能是对方不想卷入太子之争,再加上党羽日渐丰厚,也就随他去了。

        也正因为此,在这种关键性的大问题上,朱棣才会叫来严铿,询问他的意见,因为至少在表面上,他是中立者,他的意见是值得参考的。

        “墨林,朕最近已经很多次听说汉王不法事的传闻了,你说,朕这个儿子,他到底想干什么?”朱棣稍稍平静了一些,但是面上依然满是失望。喝了一口茶水,他对严铿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这几句话落到耳朵里的时候,已经久经政坛的严铿已经明白了朱棣的意思。

        他在不满,不满朱高煦的行径,甚至已经到了厌恶的层次。

        他终于看清了,这个儿子并不像自己,他继承了自己的勇武与阴狠,但是却没有自己的低调与对百姓的宽厚,在这一点上,他倒是和自己的二哥(秦王)类似(都是颇为残暴乖戾)。

        严铿敏锐地察觉到,这将是把朱高煦彻底置于死地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了,往昔情谊之类的,早已经被深深埋在了心底。

        击败朱高煦,让朱高炽登基,最有利于家族的发展。

        而现在,便是完成这最后一击的时刻!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不一会儿便已经想好了说辞。


  (https://www.zbbwx.net/book/3044424/115892985.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