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 自己动动脑子
看了一阵,没有出乎郑芝龙的意料,去尝试拉那两个半球的人,都没有超过十六个人的,事实上,当人均费用高于一两银子的,都比较少了。
每一队去拉的人,总觉得别人不会拉,或者说别人没自己的力气大,他们在商量着拉的技巧等等,讨论的不亦乐乎,然而,最终都是没拉开。
看了一会,郑芝龙便让马车夫掉头回驿站去了。
对他来说,该看的已经看了,透过这个事情,也已经更为了解宫里那位,目的已经达到了。
而马车夫也已经成功多赚了一点钱,便没再说什么,甚至还急着把他们送到驿站去了。
唯独郑森,还是有点遗憾,也在那纳闷,按理来说,里面既然什么都没有了,又不是一个整体,这怎么就拉不开呢!
反正他想了半天,就是想不明白,最终还是求教于他那聪明的老爹道:“爹,孩儿愚钝,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按理来说,这不是应该很容易拉开么?”
郑芝龙又怎么可能大气压强的事情,但是,并不妨碍他在他儿子面前保持形象,只是淡淡地回答道:“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用问我?自己好好动动脑子想想!”
说完之后,他便又闭目养神去了。
郑森听得无奈,只好自己去想了。
到了驿站安顿下来之后,自有驿站的官员,把他们到达京师的消息呈报上去。
只是在第二天,郑森就奉旨入宫觐见了。
崇祯皇帝勉励了他一番,夸他在江南采购衙门办差,有力地缓解了朝廷的压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希望他再接再厉,继续为朝廷采购足够的物资,特别是粮食。
对此,郑森自然很激动,立刻派胸脯保证,表示绝对会继续努力做好这个事情。
随后,他把随身带的账册,由他和都察院以及东厂都签字后的那些采购记录,都呈送皇帝核实。
然后,郑森也给崇祯皇帝提及了一个问题:“陛下,江南采办衙门手中,大概就只有三百万两银子了。这采办的事情,只怕就够明年了!”
为了采购到足够的粮草物资,价格自然不可能便宜,特别是铁料这些。
要知道,即将过去的这一年,整个北方的粮草物资,包括发起宁远之战的物资,都是江南采购衙门去采办来的。这个数量之大,是非常惊人的。
当然,也亏了是郑芝龙在江南、闽粤两地的影响,还有通过海商从南洋采购等等,要不然,有钱也不可能换来那么多的物资。
因此,崇祯皇帝对于江南采办衙门的钱财消耗,其实是心中有数的。
此时翻了下郑森呈送上去的账本之后,看到那个余额数字,心中却还是叹了口气:钱啊,怎么都不够用。
虽然张家口那边的金矿,在经过第一年的开矿,产量已经有所提升。但是,这个产量对于大明庞大的物资需求,还是有限的很。玻璃厂的利润,也比去年要高多了,但都还不足以弥补亏空。
终归还是要等整个赋税体系正常之后,财政体系才能正常。
可是,北方虽然没有战事了,但是百废待兴,正是休养生息的第一年,崇祯皇帝都给免了赋税;而南方,因为要整顿地方,算是养贼自重,借着贼寇之名对地方乡绅开刀。一时半会也收不上赋税。
来钱最简单的方式,还是抄家啊!
可是,要是再抄家的话,该抄谁好呢?
北方这边,到目前为止,似乎也找不到合适的抄家对象啊?
要不,回头问问刘伟超,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个合适的对象?
崇祯皇帝心中想着这些,却也没有表现出来,表扬了郑森之后,对他说道:“大明的科技,如今日新月异,卿作为朕的亲信臣子,锦衣卫指挥同知,更是掌管着江南采办衙门,对于这些学识不可不知,就算不精通,至少要知道怎么回事。”
顿了顿,他便做出决定道:“你先去大明皇家科学院学习两个月,等在京师过完春节之后,再回江南吧!”
郑森一听这话,立刻想起那两个半球的实验,便好奇地问道:“陛下,宫外那个拉半球的事情,是不是要十六个人才能拉开?”
“哦?”崇祯皇帝一听,有点惊讶地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到目前为止,他还没收到消息说有人拉开那两个半球了。
事实上,其实宫里面试验过,十六个人也是拉不开的。崇祯皇帝让那些身材魁梧的大汉将军试过,要十八个人才能拉开。
当然,如果真有大力士的话,十六个人估计也能拉开,毕竟这些大汉将军只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的。
“回陛下,我爹说的!”郑森没有一点自觉,直接把他爹给卖了,“我爹说了,陛下赏银一百两,而十六个人的费用接近一百两,因此估计是十六个人能拉开。”
崇祯皇帝听得不由得一笑,竟然是从这个角度猜的。他还以为郑森很聪明,竟然能知道大气压强的事情。
对此,刘伟超也曾给崇祯皇帝科普过,平日里,比如拿锅盖、托盘之类有点类似半球型的工具,放入水中之后,和水平行提起的话,就能感受到压强。
对此,如果会认真观察思考的话,也肯定是有这种认知的。
崇祯皇帝以为,郑森也是一个善于观察总结的人,结果没想到,是郑芝龙从赏银数额上推断的。
面对郑森的问题,崇祯皇帝便微微一笑道:“差不多,这两个半球的事情,其实和大气压强有关,你去大明皇家科学院学习,便能知道缘由的。”
郑森听了,很是惊讶,不由得对那大明皇家科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领旨谢恩,算是结束了这次觐见。
看着他离开,崇祯皇帝的脸上,还带着一丝笑容。
虽然这个郑森并没有让他感觉到非常聪明,但是却是一个藏不住心思的人。这样的人,用着也放心。
这么闲着,崇祯皇帝就立刻又想起了郑森的老爹郑芝龙,果然是个聪明人!
既然是聪明人,那就不用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地说事便成。
于是,在召见了郑森的第二天,崇祯皇帝便下旨给在驿站候旨的郑芝龙,让郑鸿逵陪同他一起去天津造船厂参观,然后再回京师。
对此,郑芝龙也没办法,只能遵旨而行。
并且他知道,那个造船厂肯定是有什么东西值得他去看的,要不然,皇帝不会下这道旨意。
基于在京师的见闻,郑芝龙对于天津造船厂之行,其实还挺感兴趣的。毕竟他是海盗出身,对于船这种东西来说,就和普通人吃饭的碗一样熟悉。
顺带着,他去天津的时候,因为是白天,还坐着蒸汽火车沿途看了一阵子风景。
不过到天津时,因为已是晚上,便先入住天津这边的驿站。
次日的时候,他才前往造船厂,是科技伯宋应星接待了他。
宋应星倒也没有任何架子,只是很有兴趣地对他说道:“你最擅长海战,我这边奉旨建造的船,你该是最有资格评价在海战中的作用。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加指正!”
此时的郑芝龙,自然对京师的情况已经了解地比较多了。因此,他知道,眼前这个科技伯,那绝对是当今天子眼中的红人。
以举人的身份,不见官场之上,也没去战场立下军功,却能得封科技伯,实在是大明的异数。
并且,科技伯,这个科技两字,可是如今天子最是引以为豪的学问,由此可见皇帝多重视眼前这位没有一点架子的伯爵了。
这么想着,郑芝龙连忙说道:“不敢当,不敢当!小人只是粗通海战而已,其实也没什么本事!”
宋应星听了,只是笑笑,当即领头,带着郑芝龙从衙门离开去海边。
当然了,一路上自然不会不说话,他顺便就问郑芝龙道:“听说西夷的船快,炮远,海上遇到他们,非常的不容易?”
宋应星的见识,主要是他从江西到京师赶考的路上见闻,对于海上的情况,其实了解还真不多。
以宋应星的求知欲,如今有郑芝龙在身边,自然是想问个明白了。
郑芝龙听了,当即点点头,有点感慨地说道:“没错,西夷的帆船速度很快,并且火炮又远又准,如果是在海上遭遇的话,我们大明的战船,只能挨打还不了手。这两年,末将已经仿造了几艘西夷帆船,但是终归还是不如西夷人用得好!”
言辞之间,透着浓浓的遗憾之意。
宋应星听了一笑道:“这次我奉旨改造战船,目标就是要和西夷在海上一争高下。你是来得正好,可以衡量下我们大明的新式战船,有没有这个本钱和西夷的战船一争高下了!”
“哦?”郑芝龙一听,顿时露出浓厚的兴趣,带着那种期待之色,连忙回道道:“那敢情是好,要是战船火炮真得不比西夷逊色,就凭他们远道而来的那点船和人,末将能教他们乖乖的!”
(https://www.zbbwx.net/book/2873638/689846462.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