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我在大明当暴君大结局 > 第810章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技术革命的…

第810章 这个时候就体现出了技术革命的…


  陕西现在很符合古代的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形态。

  就是农民自己把田种好,刚刚够自己吃,也不会拿去卖,交税也有的交。

  一句话,自给自足。

  目前陕西状态稳定,但就是缺乏活力。

  北京社科院的人发表过期刊,说陕西人比较保守,对新政的意愿不高,满足于现状。

  这个观点还被不少大臣接受了。

  例如内阁大学士、陕西巡抚施凤来就承认了这个观点。

  而刚刚进入北京大学的新一代学霸王夫之则发文公开反驳这种谬论。

  王夫之表示,陕西之所以不温不火,其实还是受限于粮食产量。

  他一句话就犀利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本所在。

  粮食的根本原因,其他的都只是表象而已。

  但是朝堂上的人沉迷于地图炮。

  关于地图炮,可以追溯到周朝。

  中原诸侯国对楚国、秦国等诸侯国的蔑视。

  到了秦汉也一直没有消除。

  隋唐自然也免不了,什么关陇军事集团,什么河北集团等等。

  宋朝的时候,地图炮更是在朝堂上开出来。

  司马光就曾经公开表示南方人一肚子坏水,尤其以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投机分子吕惠卿为例。

  到了大明朝,呵呵,南北对立就更严重。

  现在朝堂上有不少南方人,他们看到陕西这些年不温不火,当然就会说北方人不适合经商。

  这就是扯淡了,山西晋商可是很有名的。

  山西这些年把盐、茶叶、丝绸运输到宁夏、甘肃。

  甚至现在嘉峪关的某个军官能喝上茶,也得感谢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能吃苦,能长途跋涉。

  那陕西为什么不行?

  要知道,汉唐陕西可是天下的中心,商业自然也是十分发达的。

  崇祯看着这些官员,他说道:“诸位不要急,也不要气馁。”

  “朕知道诸位很辛苦,一直在想着办法解决问题。”

  “朕这次来不是白来的。”

  “你们知道武昌和开封粮食多,所以老百姓有大量的余粮,于是各地都有粮商收粮食去卖。”

  “而陕西,连修水泥路的时候,商人都没法提供多余的粮食给老百姓吃。”

  “归根结底,就是粮食不够,又要从陕西运输粮食到甘肃和宁夏,留下来发展经济的就自然不多了。”

  “朕知道你们心里有怨言,为什么一定要用陕西哺育甘肃和宁夏?”

  “朕必须说明一点,长安在未来,一定是大明朝最大的府城之一,它可以和南京、北京、苏州并列,甚至它的规模不必武昌小。”

  “无非是现在遇到了一些难题。”

  “如何解决?”

  “现在从武昌也修了水泥路到陕西,粮食还是无法满足陕西。”

  “依朕看,打通交通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交通的效率还不够高,多修几条路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且未必能快速解决一个省的粮食问题。”

  “所以,要增加新的交通方式,一种效率更高的交通方式,将陕西的粮食充裕起来,这就是突破口。”

  施凤来说道:“陛下,您说的新的交通方式是……”

  “就是朕在信中跟你说的,北京科学院很快会有人过来,你们不必担心。”

  “陕西的问题,会得到妥善解决。”

  众人心中多少还是有些疑惑,但听皇帝的话,逻辑上是没有问题。

  现在通了几条主干水泥道,但根本不可能满足整个陕西省。

  要知道,陕西省有11个州府,数百个县。

  在农业时代,自然是陕南更好一些,有大量的良田、茶叶,还有各类农作物。

  但问题就出在给甘肃和宁夏调度粮食上。

  调度粮食,有大量的浪费和损失,给原本就不富裕的陕西雪上加霜。

  见诸位还是疑惑,崇祯说道:“北京现在正在修铁路,陕西铁路局也将成立,一旦铁路修建完成,从江汉平原的粮食,将源源不断运输到陕西来,不会有问题的。”

  “陛下,为何铁路?”

  “等修好了诸位就知道了,诸位现在先把心放在肚子里。”

  为什么说铁路修好了问题迎刃而解?

  你想想啊,两条铁路来回,可以开条十几班列车,源源不断托运。

  人工托运有风险,人工还要消耗粮食,而且还慢。

  铁路一上,陕西的粮食还愁?

  粮食问题一解决,再把徭役一步步取消掉,还愁?

  人类社会里有几个重要节点。

  这几个重要节点是制约社会形态的关键点。

  一是生产力。

  二是信息技术。

  当生产力提升了,生产效率提高,平均每天生产的商品更多。

  当信息技术提升了,整个社会的交流效率空前提升,商业的成本降低、效率增加。

  其实交通的完善就可以归类到信息交流的完善。

  皇帝给了一颗定心丸,大家也没有再去多问。

  施凤来就等着北京科学院的人过来成立铁路小组。

  据说这事武昌和北京都开始干了。

  接下来,崇祯就在长安待着。

  长安也不是完全没有发展,新城区也都规划出来了,至少西京大学现在已经招募了许多学生。

  而陕南的一些粮食也会托运到这里来卖,不过不便宜,要到1两银子一石。

  要知道,北京现在的粮价是0.5两一石。

  为什么陕西粮价高?

  因为粮食数量不多啊。

  北京的粮价,是靠安南省那条新航线不断运输粮食过来,才打下来的。

  等湖广省建立了到长安的铁轨,武昌建立一条,荆州建立一条,源源不断输送,陕西的粮价必然也会降下来。

  就在崇祯在长安视察的时候,辽北捷报已经传到沈阳城。

  最重要的是阿勒楚喀城被拿下了。

  阿勒楚喀城一旦被拿下来,意味着城镇的建筑可以继续往北。

  袁崇焕立刻就开始在北部军区总督府规划辽北第二批城镇的建造。

  只有把城镇都建起来,那些土地才真正意义上归朝廷管辖,否则不出半年,建奴必然又回来。

  经过三天三夜的高密度会议,北部军区总督府得出了一个结论。

  想要建立第二批城镇,就必须再次动员三十万人。

  那么问题来了,第一批建立的十座城镇,难道把人都调走?

  城镇空了,即便建成了又有什么用?

  要知道,这些已经建立起来的城镇,已经开始和辽东的城镇有商贸往来。

  现在贸然把人抽走,显然不合时宜。

  而且那些都是中央军编制,袁崇焕要调动也不是不可以,得走特殊流程。

  这流程一来二去,好几个月就过去了。

  最后会议决定,动员大部分北部军区的预备役到辽北去。

  一共差不多十八万人。

  这事暂时可以用来推进下去。

  但是,何可纲对辽北做了一个总测算,发现了一个大问题。

  什么大问题?

  辽北的阿勒楚喀城(哈尔滨)已经是朝廷目前能够有效覆盖的最北边。

  再往北,粮食可能扛不住。

  等等!

  东北不是有名的黑土地吗?

  而且那里可是东北平原啊!

  的确是肥沃的黑土地。

  但是在明朝,大部分都还没有被开发出来。

  例如现在修建第二批城镇,就必须源源不断运输粮食过去,保证工兵们的饮食、生活。

  后期可以开荒,但这不是玩游戏啊,不是按一下按钮,田就出来了的,开荒是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大量的粮食从辽东源源不断输入辽北。

  则必须修建水泥路。

  但由于辽北的冬天漫长,一年之内能够高效运输的时间不多,这又桎梏了粮食的运输效率。

  于是何可纲这么一算下来,好家伙,阿勒楚喀城就是有效辖制的极限了。

  如果建奴再往北边躲,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https://www.zbbwx.net/book/2695756/94381557.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