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精兵简政(第一更)
自从密奏制度颁布后,朝堂上的官员私下是明显有所收敛。
至少不会向以前那样台面上收钱了。
当然,收钱是一门学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送钱送礼的套路很深,也绝不是密奏制度就能完全杜绝的。
不过,确实激起了一些浪花。
就例如崇祯手中这份密奏。
刚才还其乐融融,现在气氛一下子就变了。
死一样的静,一根针落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崇祯扫视一眼,突然笑道:“诸位不必紧张,也不必担心,诸位都是朝廷栋梁,朝廷是相信诸位才将诸位派遣到地方总理军政,朕对诸位也一定是相信的。”
“诸位都在配合朝廷的新军政,朕是知道的,不过力度还要加大,速度还要加快!”
呵呵,如果你真的相信崇祯的话,恐怕在崇祯的剧本里活不过三章。
这话应该这么来听:现在已经是崇祯三年九月了!新军法已经推行下来!朝廷的决心不允许任何人挑战!这份密奏就是有人揭发了军队的贪污腐败!朕信不过你们某些人!朕把丑话说在前头,接下来谁敢阻挠宪兵司整顿军政,朕就要谁的脑袋!
在场的总督,可都不过没有读过书的武夫啊!
总督都是文臣,都是北京的京官,派到地方去代朝廷统管地方军政的。
一般都是侍郎级别的大官,要么也是副都御史!
都是正儿八经的副部级大员!
这话要是还听不出来,干脆趁早递交辞呈。
诸位总督道:“陛下圣明。”
崇祯又从桌上拿起大同府的军政汇总,道:“张宗衡。”
“臣在!”
大同现在有10万兵,今年年底之前,裁撤到2万,没有问题吧?”
大家一听皇帝不是念那封密奏,气氛顿时一缓,看来皇帝是不准备公开这份密奏了。
面子还是都给足了。
张宗衡顿了顿,道:“陛下,大同府的兵力恐怕要再缓一缓。”
“为何?”
“其一、草原的蒙古人未必就是真心臣服大明,一旦蒙古鞑子有异动,兵力骤然减少,臣担心恐有防御不及,边关有破关之险。”
“其二、突然裁汰如此多人,这些人流落到民间,恐生事端,若是落草为寇,恐怕祸患无穷。”
崇祯微微蹙眉,张宗衡这完全是胡扯。
且不说他大同府明面上的10万大军,真实的人到底有多少,就说裁汰几万兵额,就能惹出无穷祸患,这怎么可能!
正统历史上的明末之所以爆发出如此大的农民起义,真的是裁汰驿站或者军队惹出来的?
当然不是!
那只是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是贪官吸人血,赋税要人命,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才造反。
如果裁汰驿站的驿卒或者军队,就能惹出大规模的造反,那特么朱棣那会儿充足整个明军,也裁汰了不少人,谁造反了?
后世那位为伟人早就告诉我们,分析问题,要搞清楚主次,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抓问题要抓根本问题。
现在大明朝军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是军政的腐败!
具体体现在哪里?
不仅仅是杀良冒功啊!
还有虚报兵额。
就说他大同府,每年报10万人的军饷,真实人数有没有5万都要打问号,而且一大堆老弱病残。
和当初的京卫军一个鸟德行,靠关系,花银子买兵额,买进来每个月拿点朝廷的军饷,但是打仗肯定是不打的。
为什么明末的边军,逢打仗必败?
你派一群老弱病残和平时完全不训练的关系户上去,怎么可能打仗?
其实,这一次崇祯将人全部召回来,一是参加阅兵,让军队对朝廷有归属感和认可感;二就是给这些总督施压,该裁掉的人赶紧裁掉。
他从来不吝啬给钱,可这钱砸下去,总得有收获吧?
崇祯并不正面和张宗衡讨论这个问题,这种问题要是一展开讨论,那就没完没了了,最后思维一发散,就混乱了。
崇祯道:“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经讨论过许多次,张爱卿你就不必担心了,既然军政的计划已经订好了,年底裁汰到2万兵额,这是朕给你的任务,也是你的使命。”
“陛下……”
“此事不必再议,朕的话是用来执行的,而不是用来质疑的。”
崇祯强行打断了他的话,语气听起来很平静,但平静中蕴含着一股不怒自威。
张宗衡勉强道:“是,臣遵旨。”
大同现在10万兵力,每个人每个月按照1两算,一个月的军饷也要10万两,一年120万两。
这120万两,在之前兵部没有整顿的时候,兵部的官员先搜刮一般,剩余的60万两,发到地方上,地方上的军官再收刮一半,最后发到士兵手里。
士兵们也不说什么,有钱就可以,毕竟他们也不是真正打仗的,就是来拿钱的。
你说,这种情况,要不要彻底改?
为什么之前没有改?
因为之前京卫军也是这幅鸟样,凡是那都得一步步来。
现在京卫军整改完了,重新组建的京卫军战斗力也起来了,胜仗也打了几次,军威也打出来了,中央军现在在大明那可是军威越发强盛。
这才是崇祯现在敢大举动边军的底气!
2万就够了!
军队在于精,而不是在于多。
做过大团队管理的都知道,团队人数越多,效率反而越低,混吃等死的人越多,如此养成了这种恶习,所有人都跟风。
所以,崇祯就将大同府精兵简政后的兵额定在2万,这是最合适的。
这个数字绝不是拍脑袋,这是配合以后全面北伐漠南、漠北而准备的。
当年的大唐打到了哪里?
贝加尔湖?
那他崇祯以后就要去贝加尔湖钓鱼烤了吃!
大同府已经将会逐渐失去它的边关意义,大明的军事战略核心一定不能被压缩在长城一线,一定要挣脱这个束缚。
不过首先,当然是军队全面改制。
但这件事,崇祯自己已经料到,绝对不会那么顺利,大明朝的军队和地方行政一样烂,烂得流脓。
他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
崇祯继续翻阅:“延绥镇6万,依朕看,3万也是绰绰有余。”
三边总督杨鹤道:“陛下,陕西民风彪悍,臣恐怕……”
“你不必担心,现在陕西灾情稳定,该裁撤的裁撤,让他们找银行贷款买田回家种田。”
(https://www.zbbwx.net/book/2695752/96658623.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