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大明铁骨最新章节 > 第35章 三代之盛(第一更,求支持)

第35章 三代之盛(第一更,求支持)


  (今天三更!求支持!)

  裂土宗室为诸侯!

  当真是胆大包天。

  在这一瞬间,吕留良甚至有一种想要站在起来大声训斥叶适之的念头。

  毕竟,自从秦朝以来“大一统”思想,早就渗透到了国人的骨子里,虽然汉晋皆有分封,但那并不是真正的裂土。而现在叶适之的建议却是“裂土”。

  此时,吕留良甚至有一种感觉,他甚至怀疑自己最初的选择是对还是错。

  清虏入寇,宗室不振,大权旁落,以至于天下迅速为虏占据!

  正是这样的教训,使得吕留良与顾炎武等人一样,都是分封的支持者,当然,他们的主张各异,但是大抵上都是遵从明初的分封原则,也说是“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藩王只领兵驻扎要桉屏卫中央,不过为了防止削藩和藩王作乱,却也对进行了一些改进,他们甚至借鉴了满清的“满城”,只不过,他们构想中的“满城”,是藩城,藩城内有王府三卫驻防。

  可无论如何,这种封藩卫国的弊端都是无法掩饰的。

  一边是削藩与靖难的历史,一边是清虏入寇,宗藩无力卫国的现实。

  也正因如此,在分封一事上,朝廷争论了三年,都没有得出一个所以然,而现在,叶适之的这个裂土宗室为诸侯的建议,在让吕留良震怒的同时,却又让他在冷静之余,看到了副一种可能。

  自古以来封土列侯都是一把双刃剑,那怕封的是自家的宗室,也是如此。支持的人觉得它可以藩屏中央,有封藩卫国的作用。而反对的人则认为其导致分裂和战乱。藩王可以藩屏中央,可是他们的力量有多强,那么他们危险就有多大!若非如此,又岂会有成祖的靖难?

  在这点上吕留良以及所有支持分封的人都看得非常清楚。

  三代行分封建之制是不得已而为之,毕竟那个时候,不过只是洪荒之世,声教未通,各君其君,各子其子。实施分封制,自然是再适合不过。

  所以既便是千年来的“大一统”思想,使得他抵触裂土宗室为诸侯,可是他的心里不得不承认这一办法确实是上佳策——封于海外的藩王,即便是有兵,也无力割据。因为他们内部还有更多的挑战——当地土民,他们必须要教化土民,才能安稳内部。

  他甚至想到了云南的黔国公,若是没有黔国公封藩云南,那云南又岂会成为大明一行省,只可惜,最后黔国公和其它藩王一般,都被收走了兵权,可即便如此,黔国公对三宣六慰诸夷的影响力,也远非朝廷所能相比。

  “秦始皇统合六国,制天下以郡县,自汉以来,遂为定制。此中国裂郡县行分封,自然易起动乱,可若是将宗室分封于占城、平南等地,他们所列之民,皆是新纳夷民,如何安地抚民,才是当务之急。如此内患重重之中,分封宗亲必定会竭尽可能与朝廷加强联系,以寻求朝廷在人力、物力上的支持。即使是等到他们有能力割据地方,至少也要二三百年,至于想挑战朝廷没有四五百年是绝不可能,就如同周天子行分封一般,至少四五百年的时间内,大明都可将坐享其利而不受其害。”

  昨天在回到宿舍之后,叶适之与李从业又谈了许多,初时的突发其想,在他们的谈论中,慢慢的越发成熟起来。

  “封藩王于夷地建国,以宗室教化夷民,如此,非但可取藩王屏卫中央之利,又无割据地方之害。如此才是我大明分封之上策。”

  叶适之说出这句话之后,吕留良的脸色变得极为严肃,而朱明忠面上的微笑,同样也谈去了。

  “还有一个好处,你没有说。”

  过了好一会,朱明忠终于开口说道。

  “那就是若以此封邦建国的话,大概这天下的人才,也就多了不知多少去处,就像我大明,因弘扬实学,所以经学、八股尽废,如果行封建之制,这天下的人才,就如春秋战国时一般,此所不容,可往他所,在此国混不下去了,可以到别国去。你们说是不是,到时候,可就不仅仅是君择臣了,臣同样可以择君嘛。”

  “什么?”

  原本还只是夷地封邦建国好处叶适之顿时惊呆了,吕留良、李从来也惊呆了。无论是叶适之说什么都不会让他们更加吃惊了。

  “君可择臣,臣亦可择君……”

  此时的李从业显然已经忘记了这位的身份,他喃喃自语着,尽管神情呆滞,但是目光却显得有些狂热。

  “哈哈,臣亦可择君……”

  李从业忽然站起身来大笑着,他甚至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如此,如此……我大明必将再,再现三代之世,再现三代之世!哈哈……”

  何为三代之世?

  不正是分封之始吗?

  但凡是任何一个读书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三代”的梦想,在他们心中,三代无疑是古往今来最完美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当李从业笑喊出这句话后,所有人都看着他,

  “哈哈……三代之世!”

  李从业忽然睁开眼睛望着那位公子纵声大笑着。

  朱明忠却只是冷冷的望着李从业并不说话,他的姆指在杯边轻轻的划动着,整个人都在那里沉思着。

  思索着什么?

  思索的自然是某种程度上的竞争。

  君可择臣,臣亦可择君!

  春秋战国时为何学说纷云?正是因为人才以及学术的流动,欧洲在近世,为何崛起,也正是因为相比于的中国的大一统,分裂的欧洲人才的流动是积极的,学术以及科学上的竞争是激烈的,而这一切,恰恰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不能提供。

  大一统的王朝固然阻止了分裂与混乱,但是同样也带来了学术上的自负与停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兴儒学罢百家,就是某种学术上的大一统,而这一种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对于统治者而言,百花争鸣的学术思想,同样也是危险的,为了便于统治,古人总想找到一个捷径。所以,他们选择了罢百家,大帝国的统治者,不仅需要大一统的天下,同样也需要大一统的受他控制的学术。

  这是好事吗?

  对于统治来说,是好事,因为学术和思想是受他控制的。但是对于文明发展来说,这是好事吗?

  作为皇帝,朱明忠当然不能仅仅只考虑文明,实际上,作为皇帝,他甚至变得更加自私了,过去,在反清的过程中,他考虑更多的是文明的延续,甚至考虑到在海外延续中华文明。但是现在,作为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他的帝国千秋万代。

  自私是人的本性。

  也正是这种本性告诉他人,封国建邦是天下混乱的开始。统一不容易,不能设立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制度,统治如此幅员广大的帝国必须保证中央集权,绝不可分权。

  可另一方面,另一个声音同样也在告诉他,于夷地封国建邦,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像周天子分封天下时一样,让中华文明借着分封再一次扩散,南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将会受到汉文明的洗礼。

  就文明的发展来说,这种扩散无疑是符合汉文明利益的。同样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毕竟,自此之后,大明都不需要再负担宗室的开支,而且可以获得“藩屏中央”好处。

  可是,这真的最好的选择呢?

  “为避免藩王割据,可以设立“藩禁”,两藩王就封后不经朝宫奏准,不许叙会相见,藩王就封后,不经特许不得还京入朝……”

  这边因为“三代之世”激动不已经的李从业话,更是适当的补充了叶适之之前的不足之处。

  “全无必要!”

  叶适之摇着头,然后继续说道。

  “既然已经封邦建国,何需再设藩禁,若是如此,岂就是于共藩国为王府,将其禁于藩国之中,与其如此,反倒不如干脆一些,不加限制,况且他们于夷地身处蛮夷之中,必定是以国人领野人,若是野人反抗,必然兴兵讨伐,如若一国野人势大,其藩王自然可请求就近的宗亲兴兵来援,嗯,也就是“尊王攘夷”,如此又岂需要设立藩禁?”

  尊王攘夷。

  在他们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言道着,心情无法平静的吕留良,不时的看着陛下,他看到陛下的神情肃穆,并没有因为两人的言语显露出丝毫的怒气,同样也没有因为表示出欢喜之意,而只是静静的坐在那里,似乎就是一副任由他们说下去的样子。

  不过吕留良能够看得出来,似乎陛下真的在思考着这件事的可能。

  陛下会如何选择?

  封邦建国!

  将宗室分封于海外,似乎,并非不可能。至于苛待宗室,如果仅仅只是将他们的王府设立于海外夷地,倒也难免有这一说法,可如果是让他们于夷地建国,这又怎么会是苛待呢?

  只是陛下?

  就在这时,吕留良听到一直沉默不语的陛下的说道。

  “你们可知我大明有多少宗亲?”


  (https://www.zbbwx.net/book/2611540/423547640.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