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手中有粮(第二更,求支持)
“这便是清河?”
船队抵达清河时,钱磊以及船上的众人,无不是被眼前繁华所惊呆,尽管他们听说过凭着清江浦南北转运之利,作为河道总督所在,淮安关所在的清河远比寻常市井更为繁华,可却未曾想此城居然会如此繁华,沿岸数十里除去堆满木料的船厂之外,还有就是一密布的屋宇,那市井的繁华,即便是江南寻常府城也无法与之相比。
“这清河繁华恐怕便是杭州恐怕也不过如此吧!”
置身于船头的钱磊不禁惊叹道,而一旁的高继明则连忙说道。
“炳奇先生有所不知,这清河过去号称与运河四大城,与扬州、杭州并称,外城不下数十里,当年清虏入关时,此处明军直接降虏,所以未像扬州一般遭以战火,这些年繁华虽不及当年,但亦远胜于扬州……”
其实这并不是高继明第一次来这,当年他就是在徐州降的满清,对清河多少有所了解。
“不过,相比市井繁华,这清河县城墙委实寒酸,当年设制之时,这里不过只是县城,自未曾考虑今日之繁华,城墙高不过一丈,后来清河因清江浦南北转运而兴盛,城郭之外,日益繁华,以至于县城狭小而不得扩,自永乐年间,承平数百年,城墙又是年久失修,这城内,不过仅只有几处衙门……”
说话的时候,他们的座船已经到了清河城附近的码头时,瞧着那年久失修的城墙,钱磊不禁睁大眼睛说道。
“这,此地如此繁华,为、为何城墙却如此残破?”
在钱磊看来,这压根就是件难以想象的事情,城市繁华非常,城墙却年久失修几乎达到摇摇欲坠的地步。
“炳奇先生有所不知,这清河不同于寻常城市,其因河而兴,可河在城外,这客商自然云集城外,如此商铺、酒楼也云集于外城,如此一来,这城外日益繁华,反倒城内日益冷清。久而久之,这城内便是衙署所在,而城外则是商号林立,因为城墙与自身无关,本地士绅又岂愿出钱修城?至于官府,也因为加固旧城实是无功,又不能扩城数十里,久而久之,这清河城墙也就越发残破……”
作为钱磊的得力助手,王得玉虽是江南人,可对于清河并不陌生,在他人解释中,一行人已经下了船,在他们下船时,朱大咸便亲自迎了过去,拱手行礼道。
“炳奇、高统领,在下奉军门之命,于此迎接两位,军门非是有要事缠身,否则定会亲自相迎……”
尽管朱大咸只是军中的参军,可相比于其它人,作为朱明忠座师朱之瑜的儿子,他又是朱明忠的师兄,所以有这层身份在这,两人自然不会觉得军门怠慢,在他们连称不敢时,钱磊又试探着问道。
“平臣,军门军务繁忙,如此国事未定之时,自然以军务为重!”
看似随意的一问,朱大咸又岂没听出他的意思,于是便笑着解释道。
“军门今日所忙之事,倒也与军务有关,目下军门正在对岸的常盈仓,这常盈仓中漕粮直接关系他日我军北伐……”
朱大咸手指着运河对岸不远处宛如一座小城的地方,那便是大运河最大的粮仓常盈仓,自永乐北迁黄河全面夺淮以来,数百年间,这座常盈仓更一直承担着漕粮转运的职责,寻常时期储粮五十万石,多时甚至超过三百万石。因而号称“天下第一仓”。
而此时号称“天下第一仓”的常盈仓中,却存有多达一百万石粮食!也正因如此,才使得原本并没有携带多少粮食北伐的忠义军有了充足的粮食!
此时,置身于这座宛若小城的粮仓之中,朱明忠的脚步显得有些轻松,他的面上更是带着浓浓的笑容。
这些漕粮无疑是这次北伐最大的收获,它甚至比地盘更重要,因为粮食是一切的基础。
“……除常盈仓中一百三十六万石官粮外,在其它常平仓中,亦存有六十余万石官粮……”
相比于李介川这位管仓主事的紧张,朱明忠在听到足足有近两百万石漕粮的时候,那脸上的笑容更浓了,尽管早就知道了这个数字,但是与亲自看到这些屯满粮食的粮仓时,仍然难免为之欢喜。
200万石粮食!
而且都是精米、精麦,这些粮食不仅仅意味着它们价值200余万两银子,更重要的是,这些粮食足够数十万大军食用几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伟人诚不欺我!
200万石粮食,且不论其价值多少钱。有了这些粮食,至少在未来几年之内,都不需要再考虑军粮的问题。
对于军队来说,有时候军粮才是最重要的。而且如果有必要的话,这些粮食也可以,拿到市场上加以出售,从而换取练兵所需要的经费。
尽管在扬州从那位盐运使那里得到了100多万两银子,但是,相对于练兵来说,这些不过只是九牛一毛。
这些粮食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换取更多的资金,从而以满足江北练兵的需要,当然也可以作为事业的启动资金。
可以说这些粮食从根本上解决了任何一个军阀在崛起的初期中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物资与资金不足的问题。
尽管并不认为自己是军阀,但是练兵也好,将来建立工厂,发展贸易,促进工商也罢,总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后盾。
粮库里的200万事粮食,还有扬州得到的一百多万两银子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问题。
心情愉悦非常的朱明忠,看着这粮仓,出言问道,
“这些粮食是阵粮,还是新粮?”
之所以会这么问,是因为陈粮和新粮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价格,200万石粮食足可以悬殊几十万两。
“回军门,这漕粮自古以来,都是要求必是当年新粮,米必须是以精细白粮,若掺以阵粮,非但漕官受罚,粮户亦要加倍受罚!所以仓中之粮,不敢有丝毫掺阵。”
李介川的回答,让朱明忠略点下头,对于漕粮他多少有那么一点了解,永乐北迁之后,为了供应京师以及京边卫军,为了将东南漕粮的调往京师,便制定了漕粮的征收、转输细则,表面上每年从从南直隶、湖广、江西等地征集的精粮是三百万至四百万石,可实际上,为了将东南漕粮无偿的调往京师,每石正粮负担最重者如南直隶仅折半石,每年实际输送漕粮不下五百万石,若加上官员的盘剥,不下六百万石,而为了避免官员的敲诈,百姓自然不敢用阵粮冒充新粮。这仓中之粮,自然也不敢参杂阵粮,百姓不敢,官员更不敢,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仓中之粮最后会运往何处,是大内还是售以普通百姓,或者发往边军。
至于现在更是多了一项是发给八旗,毕竟京师的几十万旗人,满清除了给那些吸允着汉人骨血的寄生虫们发银子还会发大量的粮食。
“按清虏律令,八旗兵丁批甲每月领银三两四分,米十五石,足够养活十几口人。马甲每月领银二两,米十石,够养活8口人。步甲每月领银一两六分,米七石,够养活5口人。养育兵每月领银八分,米四石,够养活三口人,也正因这几百万石漕粮几乎完全用于养活京师旗虏,百姓自然不敢掺杂。”
想到每年几百万石粮食,就这么被用来养活那些寄生虫。想到后世有些当不够奴才的混蛋,居然口口声声的说着什么这是满人打天下应该得到的报酬时。当真是不知羞耻!
朱明忠的心中顿时涌起一阵怒火来,强压着心头的怒火,他暗自在心里寻思着,既然你们个寄生虫能够是带去吃这个什么旗饷,那就要世世代代去偿还这笔债。既然几百年后的那些当不够奴才的杂碎,可以口口声声的说着什么,那是人家打天下应得的报酬,那么将来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报应!是他们奴役汉人应得的报应!
暗自打定这个主意之后,朱明忠又继续问道。
“常盈仓平时是如何运作?”
“回安抚使,常盈仓平时只作屯运,每年先将库中漕粮运往京师,再由江南新征漕粮补仓,如此,可保仓内漕粮永为新粮,”
听着李介川的回答,朱明忠的眉头微微一皱,然后问道。
“也就是说这仓中的粮食,说是新粮,其实还是去年的阵粮?”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随后朱明忠又问了一些问题,当然在所有的问题之中,他最关心的的就是徐州仓、临清仓以及通州仓等地的漕粮存运情况,他这么一问,李介川先是思索片刻,然后便如实作了回答。
“……所以现在北方清虏手中应有漕粮不下三百六十万石,勉强可供京师一年食用……”
对于外人来说,这许是机密,但是因为那些粮仓中的漕粮大都是由常盈仓转运,所以作为管仓主事的李介川很清楚,这些仓中到底有多少粮食。
(https://www.zbbwx.net/book/2611540/399762474.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