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在线 > 第二百四十章 焦点之乌克兰

第二百四十章 焦点之乌克兰


  话说俄罗斯帝国内部现在的局面确实称得上有些微妙了,尤其是在如何对待东岸人这件事情上。

  俄罗斯人不是傻子,不是耳聋目瞎之辈,事实上他们在乌克兰可以称得上耳目灵通。即便是在受奥斯曼帝国控制的西乌克兰,也有大量线人。这些线人里面很多甚至是哥萨克军官,他们或者被俄罗斯收买,暗地里效忠沙皇;或者被东乌克兰盖特曼萨莫伊洛维奇收买,志在建立一个统一的乌克兰哥萨克国;或者是出于东正教的宗教情感,单纯反对奥斯曼土耳其人,总之那里有着太多的“双面人”存在了,乌克兰的一切对俄罗斯人而言其实都不是秘密,包括已经深度参与其中的东岸人的所作所为。

  俄罗斯人现在有确切的证据表明,华夏东岸共和国在克里米亚半岛的租借地哈吉港已经成了黑海一代反俄活动的大本营,大量军人、情报分子和银行家在这里活动,给奥斯曼帝国出谋划策,帮克里米亚汗国提高实力,尽一切努力阻止俄罗斯帝国拿下整个乌克兰,进而饮马黑海。

  莫斯科方面曾经很是困惑,他们不理解东岸人为什么对他们这么不友好,要想尽办法制造障碍。难道他们对沃野千里的乌克兰也很感兴趣吗?这可真是太疯狂了,他们的国土远在万里之外的南方新大陆,凭什么认为可以在黑海北岸取得土地?

  再到了后来,随着东、俄两国交流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少数前往东岸访问过的俄罗斯官员、学者回来的描述,俄罗斯人才渐渐明白了东岸人为什么如此执着地要深入干涉乌克兰局势:还不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在黑海的贸易利益!

  当然那些俄罗斯学者或官员所了解到的并不准确,或者说仅仅是一些皮毛。他们天真的以为,东岸人在黑海贸易当中投入甚大,建设了包括第聂伯河、顿河以及多瑙河在内的三条主要贸易线路,为此每年获利颇丰,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国家影响力,因此对于乌克兰被俄罗斯帝国占领感到十分不安。

  因此,莫斯科方面就此与东岸人进行过几次沟通,以安抚他们臆想中的东岸人“焦虑的情绪”。他们甚至愿意与东岸共和国签署一份由沙皇本人背书的协议,保证华夏东岸共和国在三河贸易当中的利益不受损。甚至不但不受损,俄罗斯人还愿意与东岸展开深度合作,将这些贸易做大做强,双方共享利润。

  不过,令俄罗斯人感到尴尬的是,他们的这些提议无一例外在东岸人那里受到了冷遇。东岸的外交官员们对他们提出的宏伟贸易构想一点兴趣都没有,基本只维持了表面上的礼貌,他们坚持乌克兰必须是“自由”和“开放”的,乌克兰哥萨克酋长国必须维持独立地位,并由各方共同监督。

  毫无疑问,这些条件是俄罗斯帝国所无法接受的。自诩为东罗马帝国继承者的俄罗斯帝国对于乌克兰是志在必得,因为这是他们多年来一直努力的国家战略——饮马黑海与收复波罗的海出海口,是历任沙皇的最高追求,也是全俄缙绅会议的政治正确,在这上面与俄罗斯为难,很显然就会遭到他们的敌视。从这个角度来看,东、俄两国间的外交关系能好得起来吗?不可能的!

  所以你现在便看到了,东岸人关闭了位于莫斯科、阿尔汉格尔斯克的一些商业机构,从阿尔汉格尔斯克枪炮厂、小星星造船厂等合资企业里撤资,并中断了两国间的军事交流,文化交流和商业交流受此影响也减少了很多,基本上两国关系倒退十年以上是肯定的。

  以上都是前年和去年(1686年)发生的事情,俄罗斯人非常愤怒,但犹由于彼时莫斯科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因此没有大举向东岸人发难罢了。但无论如何,东岸人的这些举措,说起来其实是让俄罗斯人非常难堪的,他们总觉得,俄罗斯帝国对东岸已经够好了,给予的全是超国民待遇——他们这时候当然就选择性地遗忘了诸如随意罚没东岸商人的货物、随意提高关税税率、在贸易纠纷中偏袒本国商人、强迫东岸技工入籍俄罗斯等恶劣事件了——但到头来却落得如此下场,这东岸人实在是太可恶了,太不可理喻了!

  不过即便很是愤怒,但如何处置对东关系,在莫斯科现在依然还没一个确定的章程。即便主张对东强硬的人越来越多,但呼吁冷静处理的人仍然不少,因此这才有了我们之前谈起过的“微妙的局面”。俄罗斯人,其实还是有些不愿意舍弃东岸这么一个能够以优惠价格提供大量优质商品的贸易伙伴,即便两国关系已经临近冰点。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随着俄罗斯帝国入侵乌克兰和克里米亚汗国的脚步越来越近,对东强硬的声音必将占据主流。而且一旦东岸人正式做出了对俄罗斯不利的行动,那么无论是宫廷还是杜马,都必然会做出唯一的选择,那就是彻底与东岸断绝外交关系!

  就在一个月前(5月),摄政的索菲亚公主的情夫,有莫斯科第一美男之称的戈利岑公爵,已经正式被封为大军统帅,取代了经验丰富的老将罗莫达诺夫斯基,带着十万俄军开到了与克里米亚汗国接近的地方,战争已经一触即发。

  这次作战,俄军将出动十万人左右,此外还有协助的五万东乌克兰哥萨克,大军总计十五万人,这气势可谓是排山倒海,投鞭断流,似乎很快就能一举破敌,饮马黑海。不过俄罗斯帝国内部也有精通军事的人指出,这次调集军队十分仓促,尤其是大军作战所需的各类物资仍然没有筹措完毕,这对于军心士气将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已经被解职回国担任御前大臣的老将罗莫达诺夫斯基也发牢骚,认为新来的戈利岑完全不懂军事,会将俄军带到沟里。资深贵族出身的老将军丝毫不给戈利岑和索菲亚这对奸夫**面子,指责索菲亚不该将十万帝国军队作为她政争的工具,在物资、情报和外交准备如此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发动战争,很可能会遭遇失败的危机,因此他强烈反对这次军事行动。

  “一旦十万大军全军覆没,那么整个南方就会变得空虚无比,明年春天就会有大量的鞑靼人涌入各省进行剽掠,这是无法接受的。”罗莫达诺夫斯基公爵在杜马会议上如是说。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他现在已经失去了决定权,戈利岑这个精通多国语言的学者兼马屁精是大军统帅。他已经接到了索菲亚公主的命令,打算尽快起兵,带着萨莫伊洛维奇的五万哥萨克,以不可阻挡之势冲向克里米亚汗国,务必将战线推到亚速海或黑海边上。

  十五万大军的动静是瞒不了任何人的!当流水价般的情报传到克里米亚汗国这边之后,格莱大汗第二次发布了集结令,令各地领主速速带兵跟上,一路东行,将金帐立在了亚速海北岸那绿草如茵的平原上,准备与俄罗斯人决一死战。

  大汗将花费大代价训练的三万新军也带了过来。这支军队装备了从东岸进口的步枪与火炮,作战方式也突破了传统的草原窠臼,带有更多的现代步兵作战的元素,是克里米亚汗国的一支劲旅,也是此番与俄军作战的王牌。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华夏东岸共和国也派出了以陆军葡萄牙驻屯军为主体的“黑海支队”(由毛君中校指挥),总兵力约在5500人上下,其中含在葡萄牙和意大利临时招募的“志愿军”三千人。

  按照计划,他们并不会直接参与到与俄罗斯人的战争之中。他们将前往鞑靼壕沟附近的彼列科普要塞,并屯驻在那儿进行防守,以便让克里米亚汗国可以将这里的精锐部队东调,与俄罗斯人在草原上进行厮杀。

  毫无疑问,这种安排让毛君中校有些无法接受的,不过却也是他和高文刚特使争吵一番后妥协的结果。高某人强烈反对毛君带着这五千多人进入战场中心,因为他认为一旦作战失利,克里米亚这方全军溃败的话,保不齐这支部队就会被碾得渣都不剩。毕竟,人家二三十万大军厮杀的战场,你这几千人也就是一个小军团而已,说不定几天下来就变成炮灰消耗掉了,那样会极大影响东岸人在地中海一带的干涉能力,这是高文刚比较害怕的。

  而从另外一个隐秘的角度来说的话,他高某人终究是文官出身,他心底里仍然对恢复与俄罗斯的关系存有一丝幻想。殊不知,在你东岸人大笔军火运到克里米亚汗国,且帮助他们培训了许多军官之后,你还指望俄罗斯人会给你好脸色么?不可能的!

  不过高文刚就是这样固执,他坚持不与俄罗斯正面交战,仿佛不这样做的话两国就不会正式撕破脸一样。毛君对此很不以为然,骨子里比较好战,想要攫取军功的他非常渴望与俄罗斯人正面交锋,不过考虑到日后还要和高文刚继续搭班子,双方闹翻了并不好,因此最后也就捏着鼻子同意了,答应前往鞑靼壕沟守要塞。不过他也给自己留了个暗门,并且征得了高文刚的同意,那就是一旦克里米亚汗国战局不利,需要驰援的话,他会带着这五千多人赶往战场,相机行事。

  这说白了,就是当克里米亚汗国大败的时候,想办法帮助他们阻截一下,尽可能令其收拢更多的部队。最重要的是,格莱大汗本人要安然跑回来,不然局势怕是会变得无法收拾。毕竟俄罗斯人这次集结的部队规模较大,谁也不敢说能够稳赢对方,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1687年6月中旬,俄军一部越过东乌克兰与克里米亚汗国的边界线,进入了其东北部地区。克里米亚汗国迅速做出反应,主力部队开始沿着海岸线东行,向俄军所在方向杀去。与此同时,接到消息的卡法港的奥斯曼舰队也第一时间出动,大量运输船满载粮食、药品和武器弹药起航,横穿整个亚速海,朝他们位于顿河入海口附近的军事重镇亚速港驶去。

  这支舰队的规模不大,战斗力也很孱弱,但因为俄罗斯人并没有强力舰队的关系(听说他们在顿河上游打造军舰,但这会显然远远没有完工),它们可以畅通无阻地航行在亚速海各处,为总计九万多大军(克里米亚汗国军队近七万人、西乌克兰哥萨克一万余人、亚速港守军万余人)提供补给,效率可比俄罗斯人那糟糕的后勤体系要高多了。

  毛君中校仔细分析了局势后,判断俄军主力应该是奔着亚速港去了,而不是曾经担心的进攻黑海北岸及西乌克兰。看来比起沃野千里的黑海之滨,他们更加想要打通顿河的出海口,那么横亘在河口附近,沟通着亚速海与顿河的亚速要塞就显得很刺眼了。考虑到亚速要塞坚固的城防及大量的守军,此番俄军几乎是全军扑去,意图一战拿下这座城市。

  “这是典型的不懂军事的人制定的糟糕战略!”毛君对俄军统帅戈利岑公爵的评价很低。他无法想象在维也纳之战过去没几年的当下,怎么还有人如此不长记性,想要将十多万大军聚集在一座坚城之下呢?土耳其人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不够惨痛吗?十多万大军在维也纳城下被里应外合一战击溃,然后被人衔尾追杀,丢掉了大片国土,这戈利岑好歹也是博古通今的学者,也读过很多外国书籍和文献,怎么就对这个经典战例视而不见呢?

  只能说这是俄国人自己作死了!毛君中校有些叹气,他现在已经有些跃跃欲试了,想要将部队拉到顿河一带,虽然这可能违背了他之前与高文刚达成的协议。


  (https://www.zbbwx.net/book/2599177/404822416.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