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小说名字 > 第五百零五章 软实力

第五百零五章 软实力


  “哈吉县现在真的是不错了。房子很漂亮,街道很干净,空气很清新,我很喜欢。”住了几天后,蔡振国发现自己是越来越喜欢这个位于克里米亚半岛的海滨城市了。至少这里的空气比加的斯清新许多了,那座城市里到处是味道刺鼻的臭鱼烂虾,随处可见脏兮兮且喝得酩酊大醉的海盗,就连那深入大海的港湾里都漂浮着各种动物甚至是人得尸体,环境问题实在是够糟糕的。

  与之相比,哈吉港就要好上很多了。虽然这里的港口深入内陆,但海水非常清洁,东岸港务局的人管理非常严格,这一点值得称赞。另外,凛冽的海风也吹散了城市内外生活或生产而产生的废气、烟雾,使得整座城市的空气质量维持在一个相对不错的水平之上。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了哈吉县政府对河流的严格保护。不光工业废水不能倾倒进去,就连生活废水的倾倒也被严格禁止。这么严格的政策其实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哈吉县一年到头的降雨真算不上多,充其量只能算维持在及格线上罢了,城市的生活用水更多得还是依靠那几条水量算不上多丰沛的小溪流(哈吉供水厂就是在此取水的),因此非得严格保护不可。

  总而言之,哈吉这座城市的管理可以称得上精细,甚至比本土很多城市都要更加精细。在这方面,作为城市管理一把手的吴翼飞(哈吉尚是军管区)功不可没。正是他持续多年的军管式的铁腕作风让这座城市变得与众不同,渐渐成了黑海一带的明珠。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严格的军事化管理会造成整座城市的活力下降,经济踟蹰不前,因为商人们天性不爱收到束缚。但你要考虑到,哈吉港作为大多数东岸商品进入黑海的第一站(同时这里还有南海运输公司的分部),这里天然就是一个分销中心。大量商品的中转贸易不但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同时也带来了似乎永不枯竭的资金流,这对城市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另外,你不能不考虑到周边的政治环境。哈吉虽然处在克里米亚半岛上,但它是东岸租借地,处于东岸政府的统治之下。再直白点说,这里对周边各大大小小的国家来说是一片“化外之地”,是一块由强大的东岸政府给予庇护的安全所在,因此很是吸引了不少外人过来定居。

  以政局极为动荡的奥斯曼帝国为例,这个国家每一次的高层人事变动都会带来一次波及中下层的洗牌。虽然不是人人都会有事,但总有人要注定成为牺牲品。他们以前只能束手就擒或拼死一搏,后来可以流亡到新华夏岛或东岸本土。但现在不用这么麻烦了,他们可以收拾细软逃到哈吉县避居,而他们的政敌也不会跑到这里来赶尽杀绝,更何况他们也没这能力。

  而且,政治人物都是比较理智的。今天是政敌,不代表永远是政敌,人家都认输逃走了,自然不宜再赶尽杀绝。以奥斯曼帝国如今上层走马灯般换人的情况来看,没准哪天自己也不得不跑路呢?哈吉县曾经就出现过这个一个例子,两个原先分属不同派别斗得你死我活的官员,在两年内先后举家跑路到哈吉,然后再这里重逢,竟然如同老友一般喝茶聊天。他们本来就没太多的私人仇恨,现在放下了一切,自然没什么不可能。

  与这些跑路官员们相比,哈吉县还有很多来自特兰西瓦尼亚、摩尔达威亚、瓦拉几亚、比萨拉比亚、匈牙利、达尔马提亚等地的领主的家人。这些领主地处奥地利与土耳其对峙的第一线,颇有些朝不保夕之感。今天奥军打过来,明天土军打回去,他们也像墙头草一样一会投这边,一会降那边。虽然就目前而言,奥、土双方对他们还是以拉拢、安抚为主,但天知道哪天政策一变,就会拿他们祭旗,因此这些人的安全感其实是很低的。

  考虑到这个因素,有些头脑灵活的领主已经安排家人到哈吉港定居了。这些家人拿着大笔钱在这里购地置业,同时开设了许多银行账户,存了不知道多少钱,以确保将来一旦有事,自己(如果能逃走的话)和家人能够继续做个富家翁体面地生活下去。

  而无论是跑路官员还是狡兔三窟的领主家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非常有钱!大量资金的涌入极大推高了哈吉县的地价、房价,县政府在高价卖地获取巨额财政收入的同时,对于日渐飙升的房价心理也捏了一把汗,并不得不采取措施,自己盖了不少公寓楼廉价卖给政府雇员及警备队官兵,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

  外来资金同样也疯狂涌入了东岸人的银行系统,存款余额快速上涨,且其中很多账户在存了一大笔钱之后就陷入了休眠状态,账户拥有着也不取用,就让钱安安静静地躺在里面,让银行的人惊喜莫名。

  蔡振国在加的斯的时候就听说过此事,并且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他可以调用的资金更多了。曾几何时,为了满足奥斯曼帝国的贷款需求,蔡振国还得巴巴地跑去熱那*亚和威尼斯,让当地的意大利大款们提供低息借款,然后再把这些钱转借给奥斯曼帝国。现在哈吉县的银行系统有这么多存款,那么以后贷给奥斯曼帝国的钱也有着落了,也不用再消耗人情去意大利筹款了,多好!

  而考虑到这些钱里面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奥斯曼帝国,那么蔡振国等于是拿土耳其人的钱再贷给他们,获取别的方面的政治利益或经济利益,简直就是无本生意。不知道奥斯曼人得知真相后,会不会眼泪都掉下来!

  大量人员的涌入,给哈吉县的经济提供了巨大助力的同时,也给他们的社会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首当其冲的便是宗教问题了。

  因为在早期的建设中道教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关系,哈吉县原先基本上是道教一统天下的,九成九的居民信仰天尊。可在发展了这么多年后,随着外来人口的疯狂涌入,哈吉全县的宗教信仰比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据道教总会私下里的统计,目前哈吉县常住人口约有四万三千人,其中信仰道教的比例已经不足七成,人种比例也从早先的东岸人占据多数变成了各色人等都有,整座城市国际化的程度看起来非常高。

  道教总会认为这是一个无法被忽视的安全隐患。为此,他们一边自己出钱,想办法从本土甚至远东输送移民过来(因为路途遥远,费用高昂,肯定不会太多),一边想办法让那些涌进来的绿教徒、东正教徒们改信。

  应该说,道教总会的这种操作还是比较敏感的,承担了一定的政治风险。蔡振国一定想发文阻止道教总会的这种行为,但身边总有人劝他不要这么做,这让他有些心惊,这道教总会的影响力竟然这么强了?因此,考虑再三之后,他还是没有下达这个命令。至于说一些奥斯曼人提出的抱怨,他也适当给予了一定的照顾,即责令哈吉县政府拨一块地,由哈吉当地的绿教徒筹款修建一座清真寺,作为这些人的礼拜之所。

  清真寺的样式被限定为传统中式建筑,即型制上和道观、佛寺差不多,青砖红外、飞檐画栋,乍一看起来就是一个传统中式宗教场所——东岸人对本国文化还是十分自豪的,土耳其和阿拉伯的洋葱头寺庙是绝对禁止的——而主持清真寺的阿訇也由东岸政府指定,任何未在哈吉县政府那里备案登记并得到许可的阿訇,一概不得上岗,违者将遭到驱逐出境的惩罚。

  东正教的情况与之类似,但稍好一些。其教堂是东西交融风格的,被允许修一个尖顶,教堂外墙壁也被允许雕塑一些偶像,除此之外其他部分基本都是中式风格,因此看起来稍稍有些怪异。

  因为在奥斯曼帝国时就习惯了当二等公民的缘故,哈吉县的东正教徒们恨平静地接受了东岸人的管制,与绿教徒的激烈反对形成了鲜明对比。与清真寺不一样的是,东正教堂的神父由东岸政府从本土委派过来。这些人本身既是神职人员,又是东岸官员,立场非常暧昧,给道教总会挖墙脚的行为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这一点上,清真寺做得就要差很多了。

  但不管怎样,这两种宗教在哈吉县都不是主流宗教。只要哈吉警备司令部收紧入境管制——这似乎有些难,既要人家的钱,又不想人家过来住,确实有些不太合理——他们有信心花个几十年时间,彻底“净化”哈吉县的宗教信仰,让大批绿教徒和东正教徒们拥有“正确的信仰”,并将其打造为东岸道教在黑海地区传播的桥头堡。

  是的,没错!东岸道教也是有野心的!他们其实并不甘于仅仅只在东岸本土及海外殖民地传播信仰,他们多年来一直试图依托东岸共和国强大的国力及文化输出能力,将天尊的名号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去。像眼前的黑海地区,他们也制定了长期和短期计划。短期计划是一统哈吉县本地的信仰,然后慢慢向克里米亚半岛其他地方渗透,长期计划是将克里米亚汗国、卫拉特蒙古汗国(即阿玉奇汗统治的国家)及高加索山区的一众部族拉过来,变成东岸道教的忠实信徒。

  控制宗教信仰的好处自然不必多说。如今东岸在黑海地区的硬核实力——军队和金钱——已经不错了,下面还需要软实力进行配合,如此影响力才能更加深入,更能为东岸共和国攫取利益。

  宗教武器,有时候可比火枪大炮还要管用呢!


  (https://www.zbbwx.net/book/2599176/465255200.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