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监造水排(二)
历史上的韩暨,要到曹操南征荆州,击败刘表之后,方才出仕。曹操闻他之名,先征韩暨为丞相府曹属。后来外选为乐陵太守,又调为监冶谒者。在监冶谒者任上,韩暨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在冶铁方面,全面废止了马排和人排,将杜诗的水排改良之后推广使用。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三倍。史载原话是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排,计其利益,三倍於前。
在生产力低下的汉代,将生产效率提高三倍,那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韩暨因此功升司金校尉,位仅次于九卿。
现在刘备得了韩暨,自然是欢喜。他不懂技术,但他懂技术人才的重要性啊。此时刘备越看韩暨越喜欢,于是便问道:“公至,我欲辟汝为工曹掾,为我青州研制、推广水排,汝意如何?”
韩暨举家搬迁到青州,此时家中正是元气大伤的时候。古代搬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因为搬家,很多家庭因此一蹶不振。是以西汉迁天下富户到长安,东汉又迁天下富户到洛阳。后世的历代王朝也喜欢这么干。目的就是折腾你,让你衰落,没实力和中央朝廷对抗。你一搬家,老家的田地宅院都得打折处理吧,到了新地方,人生地不熟,你得买宅子,买田地,还得忍声吞气,不然地头蛇分分钟找你麻烦。所以,很多世家大族就是这么衰落的。历史上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王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人家是元城王氏的嫡系后人,家中皇后、宰相、列侯、将军等层出不穷,后来王充的祖上因功被封到会稽,从北地迁到南方,这下好了,南北两地风物人情完全不同,王家又是世家子弟的习气。和当地人搞不好关系,结果很快就丢了爵位,然后又得罪了当地大户,到处搬家,到了王充这,就开始种田养蚕过苦日子了。
所以说,古代不是实在没法子,百姓们绝对不会搬家,有的甚至宁可饿死在家里。韩暨一家若不是为了躲避战乱,也是绝对不会从南阳远迁到背州的。韩暨家中虽然富足,但来青州日久,坐吃山空之下,消耗颇多。韩暨又人生地不熟,无人举荐一直未能出仕。如今刘备问他愿意不愿意出仕青州,那还用说,他肯定愿意啊。更何况刘备之贤,韩暨耳闻目睹,又岂有不愿之理。
于是韩暨便拜道:“韩暨拜见主公!”
刘备得了韩暨这个汉朝工程师。心中大喜,对韩暨道:“公至,自即日起,你便专一负责水排之事,不要怕耗费,一定要将水排研制出来,要能标准化生产,方便大规模制造。若有未尽之事,先问邴根矩。根矩不能决,直接报我!”
刘备回到府中,荀彧来见。问及来意,原来是孔融再一次上书,恳求自己辞北海相,入青州书院任职。刘备大是头痛,便问荀彧道:“文若,文举屡次纠缠,烦不胜烦,便许了他罢。北海相之职,汝以为,何人可为之?”
吏曹虽然空置,但荀彧为青州长史,这些年为青州殚精歇虑,刘备与他君臣相知,是以每有事,必问之。荀彧想了想,便道:“般阳令诸葛玄性严谨,有治平之才,可为北海相。”
刘备对诸葛玄印象不深。不过荀彧说诸葛玄行,诸葛玄肯定就行。转念又一想,自诸葛珪病逝,诸葛玄把几个侄儿抚养成人,而且诸葛瑾和诸葛亮都在历史上大放异彩。要说诸葛玄没本事,谁信?
于是便对荀彧道:“既如此,文若且拟表来,我上奏朝廷,表诸葛玄为北海相。孔文举便让他去书院罢。”
想了想,刘备又问:“诸葛谨在你处如何?”诸葛玄来投时,诸葛亮尚小,便入了书院读书,到如今还在里面待着。诸葛瑾去年便被刘备丢到了荀彧麾下去锻炼了。暂时当个跑腿的。
荀彧乃道:“诸葛子瑜其性敦仁厚义有诚信,亦有才干。历练一番,必可大用。”
刘备哈哈一笑,道:“吾能慧眼识人,文若乃超群之才,诸葛子瑜虽不及文若,亦是当世俊秀。”
荀彧爽朗一笑,道:“天下英杰何其多也,彧岂敢当主公超群之赞。”君臣二人又闲话几句,刘备又留荀彧用了餐,荀彧这才告退。
刘备一个人在书房中,想起孔融死乞白赖的要进书院,不禁摇头而笑。也好,孔文举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这么喜欢凑热闹,那便让他去书院和诸儒们扎一堆吧。又想起历史上的孔融因为言辞激烈,讥笑曹操而被杀,便暗道,一个清谈之士,我还是容得下的。文举啊文举,这世你就安心的在书院待着吧,随便你折腾,只要你不谋反,我保你一世无忧。
孔融在北海一听刘备许了他入书院,大喜。于府中大宴宾客,酒至半酣乃道:“是吾未入书院,得令诸儒显声名。吾至,诸儒方知道统在鲁。”孔融是鲁国人,孔子二十世孙,故称道统在鲁。
好吧,还没动身呢,就开始大言不渐了。宾客们也见怪不怪,孔融就是这么个性子。而且他也确实有才,家学渊源,博览群书就不说了,关键是他文章也写得好啊。让人不得不服气。
孔融收拾了行李,和诸葛玄交接好后,便携了家小一起往临甾。到了书院之后,和诸儒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最后寡不敌众的他,又找到一个同盟军祢衡,祢衡历史上原本就和孔融臭味相投。祢衡曾经说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可见两人是一样的狂妄。这下好了,两个人联合起来威力大增,闹得书院那是鸡飞狗跳。两个人书都读得多,思想又是天马行空,口才也好。大儒们专注于治学,反应哪里有这两个快。经常在辩难的时候被两人堵得面红耳赤。以至于在书院中见到这两个人转身就走。院长郑玄烦不胜烦,告状告到弟子刘备那里,刘备也是无奈,便召孔融来见,劝他收敛收敛,不要在书院搞事,影响诸儒注经治学。
刘备发话,孔融自然不能不听。不去书院,那就在自己府中折腾,他把祢衡等一干同道中人请来家中,每日饮酒论文,恣意纵情,好不快哉。孔融已经深深的爱上了这样的日子,有一日于席中见高朋满座,满足的叹息道:“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也。”
有人对刘备说孔融呼朋唤友,家中宾客盈门,是不是要监管一下?刘备一笑而过。在刘备看来,孔融就是典型的一个文艺老青年,有才气,爱起哄,也喜欢划圈子。看得顺眼的,恨不得以性命相托;看不顺眼的,则嫌恶之色外露于表。这样的一个人,除了说话难听点,还能有什么害处?去管他干什么!
(https://www.zbbwx.net/book/2579627/398556728.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