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勒胡马小说全文阅读 > 第六十章、水战利器

第六十章、水战利器


  许柳建议再积聚三年,然后大举伐吴,郭默却笑他过于持重。

  随即郭思道转向裴该,说我也研究过了昔日晋师伐吴之役——别以为就你许季祖读书多啊——发现跟今日的形势,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最大的区别,自然就是三国鼎立已久,士人百姓各居其地,各保其主,所以吴、蜀之力比今天要强得太多。尤其东吴,孙皓之时都还有力量北侵,不象如今的江南,也就趁着苏峻造反冒过一回头,还被顺利给按了回去。

  其次巴蜀既定,陆抗乃上奏吴主,使实西陵、建平之守,目的乃是为了拮抗长江上游。可是如今荆州方向却兵寡而力弱,尤其王敦还放了一个完全不通军事的王廙在那里——“倘若期以三岁,若王敦易以别将守荆襄,恐怕于我军不利啊。”

  第三是建康方面的防御薄弱,不象当年孙吴主力都在东线。晋伐吴之时,西线的王濬于十二月份出成都,乘舟船东下,先与杜预夹击襄阳、武昌,三月而至建业;东线的王浑则是正月出师,却因为与张悌、沈莹等在江北激战,导致反落在王濬之后。而如今咱们若将主力放在东线,可以直抵江边,不必顾虑晋人北出。

  当然啦,要防王敦从武昌乘船来援,因此——“可先使巢湖水师出濡须口,封堵王敦东援之路,则渡江破建康易也。建康若破,武昌安能独存啊?巴蜀之军,未必要临战场。”

  裴该闻言,略略颔首,于是就问了:“巢湖水师,今可能用否?”

  这属于军政范畴,理当由张敞回答。然而张敞曾任祖逖长史长达七年之久,为其统筹粮草物资,祖逖入职枢密使后,接替祖约任豫州刺史,今年年初才刚返回中朝,主掌兵部,于部中事务尚未理顺,因而被迫转过脸去,注目侍郎杨清。

  杨清倒是长期负责兵部的器械、物资,跟随兵部从枢密省转去尚书省——根据新规定,兵部及下属各司主官,皆命文职,副官则文武皆可——事务娴熟,经验丰富,就此代替尚书回答道:“臣等有负陛下所托,巢湖水师,恐怕尚不敷用……”

  他说一则国家用兵的重心,才刚转向南线,此前对水师的人员、物资补充不够,导致虽经数载,大小船只仍然不足百数,其中楼船仅仅三艘而已——估计是武昌水军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无论造船工匠,还是合格的水兵,都比较难以招募,因而即便加大投入,相信在三年之内,都很难在数量上、质量上,得与敌军相拮抗。

  当然最重要的,是缺乏合格的水师将领,光靠那半吊子卫循,根本就不行啊——“卫因之督造战船、筹划物资,勉强可用,至于率师御敌,恐怕难当江南下将,况乎王敦啊?”

  ——王处仲虽然也是北人,终究他南下已经十来年了,独镇柴桑、武昌也有个五六年,该怎么打水仗,肯定早就练出来了呀。

  “是故以臣等预判,今日之巢湖水师,用陛下所授大拍杆,或可出濡须口,抵挡武昌方面等量舟船,但若王敦倾军东下,恐怕难以阻遏三日,便将溃败……”

  裴该闻言,微微一笑道:“卿之估判,仍嫌乐观了些。”

  想当年曹操在玄武池训练水军,然后气势汹汹直下江南,打荆州主要靠的是陆军,以及刘表过世导致荆襄分裂,而轮到打东吴的时候,却仍被迫要启用蔡瑁等人统领的荆州水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池塘湖泊里的水文状况,跟大江大河可是截然不同的啊,就好比江河与海洋也不同,江船不能入海作战,则湖泊里练出来的水兵,又怎么跟正经江上水军交锋呢?

  再者说了,虽然江南近十年来并无大规模水战,终究武昌水师纵横江上,调运物资、协助剿匪,经验是很丰富的;巢湖水师未经一战,纯属闭门造车,若是真在水面上遭逢了敌手,必致手足无措啊。

  光在船上立些大拍杆就有用了吗?一则拍杆拉扯、转动不易,且难以取准,二则拍杆只能装备在大船上,而目前巢湖水师可装拍杆的楼船仅仅三艘……恐怕到时候拍杆最多凿穿敌军一两条舰船,而敌方水兵就已然汹涌登舷入舟了吧。

  沉吟少倾后,裴该终于缓缓说道:“水上交锋,唯有陶士行可任……”华军中高级将领之中,也就只有陶侃有水战经验了吧,看起来必须得把他从益州调到巢湖去啊。

  正如郭默所说,只要能够击败,或者哪怕仅仅是封堵、迟滞武昌舟师东援,华军主力便有望渡过长江,直逼建康城下,而是否要从巴蜀以大船临江,其实意义不是很大。

  巢湖作为水师基地,别无二选,不仅水面广阔,而且有濡须水可直通长江,只要能出濡须口,便可拦截柴桑、武昌方面的舟船东援。当然啦,你首先得拦得住,其次须防王敦先期派船堵住濡须口——最终还是打得赢打不赢的问题啊。

  不管怎么说,巢湖都已经有一支成型的舰队了,巴蜀水师则还是纸上预案,则将陶侃调去,指挥长江中游的水上战斗,比他留在益州要有用得多。

  只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陶士行,也不可能凭空变出舟船来,更难招募到更多合格的水师将兵,无论造船还是练兵,皆非一朝一夕之功。难道真要如许柳所说,期以三岁,再伐江南吗?这时间也未免太久了一些啊。

  看起来除了拍杆之外,还必须新“发明”些水战利器出来。

  于是裴该便命诸臣退下,唯留杨清,对他说:“朕思水上破敌之策……卿且为朕召彭子勤来……”

  彭晓彭子勤,目前从属于兵部,为武库司从六品员外郎——员外郎指各司与副官平级的定额外吏员——一直呆在绛邑附近的秘密基地搞研究。通过此前的一系列战事,已经证明虎蹲炮威力有限,无须大规模装备,而大铜炮又不便于运用,所以彭晓的主要任务,仍旧是改良火药。

  绛邑附近的秘密基地,知道的人不多,杨清久在兵部,自然是清楚的,而张敞初任尚书不久,就未必明晰了,故而裴该才让杨清秘密下令,召彭晓归洛,以便自己面授机宜。裴该的想法倒也很简单,铜炮不是因为过于沉重,后座力也大,所以不便陆战吗?那若搬上楼船,用于水战呢?

  拍杆从来都是建在楼船中部的,一船一杆,不可能多树,而且用人既多,一杆拍罢,重新扯起,再发起码得好几分钟的时间。但火炮却可设置在两侧船舷,虽然发射速度同样缓慢,总可以多设几门,轮流施放啊;至于射击精度堪虞,反正拍杆的精度照样很差……

  我若是能够提前造出炮舰来,则三舰横江,就有望阻挡百舟千帆——是不是能够如设想般简单、好用呢?那便只有交给彭晓去尝试啦,希望他能够不负朕望。

  实话说,以彭晓本人的贡献,官升四品,得封侯、伯都是足够的,只可惜那家伙品性不端,还时常掉链子……倘若此番能够成功造出炮船来,裴该也愿意给他再升一两级,让他将来可以风风光光地返归江南,去跟老师葛洪炫耀。

  ——————————

  甄随既入滇池,并没有在宁州停留太长时间,因为以他的能力,是不可能担负方面军政重任的,此来既然无仗可打,也就只剩下受降一桩差事了。

  遵照陶侃的嘱托——那也是陶侃受裴该所命——仍拜王逊为宁州刺史,并封成德县侯,其下诸将吏,一同旧命。然而王邵伯却不肯接受,他希望能够返回中朝去,或者干脆告老还乡——南中这地方,我可实在是呆够了。

  ——王逊本籍魏兴郡,倒是已经被陶侃、杨虎给打下来了,想回乡很简单。

  这也在意料之中,甄随乃将陶侃的亲笔书信,递于王逊——若要他自己开口,他可不知道该怎么劝说才是。陶士行在信中说,知道邵伯你久牧边荒,必然思念桑梓,但朝廷方灭巴氐而收南中,仓促间实在找不出合适的继任人选来,还望邵伯再为国事操劳一段时间吧。他说天子已然承诺,且再一任(三年),必召邵伯还都,到时候进位三品,爵封县公!

  王逊没办法,只得答应暂且留任,诸将吏亦喜——这个使君咱们伺候惯了啦,当然以不走为好啦。

  ——然而王逊并未能再任满一期宁州刺史,两年之后,他就病死在了滇池,遗命归葬魏兴。

  甄随请王逊整理宁州的地理、官员、户籍等资料,抄录副本,上呈朝廷,然后他仅仅呆了不到半个月时间,便即启程北归了。表面上是说我膝盖疼得厉害,不便久居南中湿热之地,也想回中原去寻访良医诊治,其实是担心赶不上攻伐建康之战。

  甄随虽是南人,但老家在山林之中,还真不怎么通水战。他想得很简单,以为造船嘛,有两三个月就能搞定了,然后训练水兵,又须三四个月,最晚今冬,便可乘船沿江而下,直取江陵。既然打算带兵走这一路,则造船我不必理会,练兵可是一定要在场的,不是自家练出来的兵,终究使得不会顺手。

  可谁成想急匆匆返回成都,却听说陶侃下令在江州建造战船,才刚召募了人手,调集了物资,建造了工坊,这头一条船都还没影儿呢……甄随乃请前往督造,等到了地方找人一打问,才知道原来船只这么难造啊,工序繁多,没有一年半载的根本造不成。

  陈剑病已痊愈,亦从甄随而至江州,他见工人将造船削下的木片、木屑全都抛入江中,便跑去劝说甄随,下令严禁。甄随不明所以,陈剑解释说:“昔王濬在蜀中大造战船,期以伐吴,碎屑亦蔽江而下,遂为吴建平太守吾彦所查知,上奏吴主,使实建平之防——幸好吴主不从。而今武昌王敦,非昔日吴主孙皓可比啊,倘若因此而遣重兵守备建平,将来我船难下……”

  甄随瞥了他一眼,问道:“小陈汝知道得倒多,是从何处听说的?”陈剑颇感自豪地回答道:“此天子所教也。”

  甄随双眉一拧,说:“天子亦常与我等说古,却从来不曾提起此事,汝才投效多久,如何倒能听闻啊?”

  陈剑不禁有些尴尬,这才老实回答说:“此乃天子曩昔陷身羯营时,说与支屈六知道,末将随支屈六为将,他闲来无事,转述一些……”

  甄随不禁恼怒,说:“天子好偏心,这种事,宁可说与羯将,不肯说与老爷!”

  ——倘若裴该在场听闻,必定会啐他一脸:“呸,朕一肚子的古事,都要说与汝听,汝还有空去打仗么?且朕又不是职业说书人……”

  随即甄随便道:“既然如此,小陈汝去传某将令,严禁抛弃木屑入江吧。”然而陈剑才刚转过身,却又被甄随给叫住了。甄随手抓胡须,就跟挠猫似的,好一会儿,才笑笑说:“却也无妨,且由工人吧,以免耽搁了工期。”

  陈剑疑惑地问道:“甄帅为何说无妨啊?”

  甄随大嘴岔子一撇:“老爷难道害怕王敦增建平之守么?便有万马千军阻道,老爷一样乘舟踏平了他!”

  陈剑苦劝不听,只得悻悻然而退。

  其实甄随的想法并没有那么简单,只是懒得向陈剑解释罢了。他刚才细一琢磨,今日的形势终究跟晋灭吴时候不同啊——

  想当年从魏、吴对峙到晋、吴相争,主要战事都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所以吴主就不信晋人会在巴蜀大造舟船,沿江而下,乃不听吾彦之言。可是既然有此前车之鉴,小陈你也说了,王敦非孙皓可比,则我华既得巴蜀,难道王敦非得见着些碎木屑随水漂来,才会担心来自上游的攻势吗?

  根据此前的调查,武昌之兵不下五万,荆、湘两州可用的大概三万,比起昔日东吴之兵来要少得太多了。从来力合则强,力分则弱,倘若王敦被迫要守备整条长江防线,还须实建平以封堵上游的舟船,就更容易被我军撕开缺口,渡过长江去了。

  当然啦,甄随本人是希望王敦全力防备江北,而不把上游当一回事儿的,则他将来乘坐大船,便可顺利出巴,夺建首功。问题王敦多半会增建平之守,这事儿他左右不了,既然如此,又何必特意严禁抛掷木屑,做此无用之工呢?


  (https://www.zbbwx.net/book/2557768/468724420.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