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重生之完美如意最新文章 > 第871章 三洋

第871章 三洋


  企业的发展要脚踏实地,这话没有错。

  但是企业的发展更是要抓住机遇,迅速的扩大自己的规模,这也没有错。

  作为一家横跨半导体、小型马达、冰洗、电视、相机等产品的电器企业,三洋有许多东西都是光辉集团很需要的。

  当然,冰箱、洗衣机、电视之类的业务,江辉的兴趣不是很大,但是国内那么多家电企业想必是很乐意从光辉集团手中接手这一块内容。

  对于光辉汽车来说,三洋的电机是非常有名的,也是光辉汽车迫切想要掌握的技术。

  不管是传统燃油汽车,还是今后的电动汽车,对于电机的需求都是非常旺盛的,特别是到了电动车时代,电池和电机更是最核心的技术。

  三洋既有电池也有电机技术,光辉集团下面的ATL也是电池领域的大拿,强强联手,想必以后电动汽车领域的电池业务,光辉集团应该可以吃下一大块。

  至少光辉汽车自己的电池肯定是不需要外购的。

  对于一台电动汽车来说,最贵的就是电池了,甚至可以说是买电池送汽车。

  后世松下能够成为电动汽车电池领域的领先者,最关键的就是在2008年收购了三洋之后,得到了三洋的电池技术,要不然特斯拉后面估计也不会找松下作为自己的电池供应商。

  同样的,三洋的相机业务和半导体业务也是在光辉汽车上面可以找到发挥的地方,并且在光辉手机上面更是有丰富的发展空间。

  现在光辉汽车和光辉手机不用三洋的产品,不是因为三洋的产品不好,而是使用三洋不是光辉集团最好的选择。

  但是如果三洋成为光辉集团的下属企业的时候,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到时候,不知道高盛会不会后悔自己把三洋给贱卖了呢?

  “再大的企业,一旦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被淘汰也是很快啊”,江辉一边听着唐文章介绍三洋的情况,一边感慨的想着。

  “2004年三洋电机的子公司新潟三洋电子的半导体工厂在地震中受灾,由于未加入保险,造成约500亿日元(约合25.9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由此背负了巨额债务。三洋曾将危机归咎于这场天灾,但其无法回避在业务转型过程中的失误”。

  “2005年11月,三洋宣布将逐步从综合家电制造商转型为以充电池、太阳能发电等绿色能源业务,以及手机等移动通信业务为主的科技企业,大幅缩小白色家电业务。

  问题接踵而至:三洋最重要的利润来源手机业务因缺乏创新,市场份额不断被索尼、松下、三星等品牌蚕食”。

  “2006年12月,由于电池质量问题,三洋宣布召回130万块手机电池。2007年3月,联想和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联合宣布,将主动召回20万块三洋生产的笔记本电脑锂电池。

  此后三洋旗下业务一个个被分拆。2007年5月,通用电气获得三洋电机信贷公司的全部股份;2008年1月,京瓷收购三洋手机部门……”,唐文章将三洋面临的局面快速简单的和江辉说明了一下。

  “管总,光辉投资的资金到位了没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既然准备出手收购三洋,肯定是要提前准备好资金从哪里来。

  作为光辉集团持有现金最多的公司,光辉投资这两年利用当初出售土豆网等一部分股份获得的资金,在股票和原油期货市场上不断折腾,现在已经是持有资产超过200亿美金的隐形巨头了。

  “目前我们已经准备了十亿美金的现金,另外还有五十亿美金的石油期货合约可以随时出手套现。”

  当听到管卫东的话的时候,唐文章和曾清影等人都震惊了。

  虽然他们作为光辉集团的高管,多多少少知道光辉投资存在一个神秘的金融部,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声名不显的金融部既然持有这么庞大的资金。

  2008年的五六十亿美金,和十年后的五六十亿美金的概念还是很不同的,购买力也是完全不在一个级别。

  可以说,整个天朝,有能力不借助银行,直接在短时间内拿出自有资金五六十亿美金的企业,一只手也是数的过来的。

  前世松下整体收购三洋花费的资金大概是六十多亿美金,不过这笔钱并不是一次性拿出来的。

  所以说,光辉投资准备了十亿美金的现金,基本上就够江辉发挥了。

  真的谈妥收购之后,再按部就班的支付其他资金就可以了。

  “这次高盛主动来帝都和我们谈判,并帮我们约见其他的两个大股东,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了这个村,以后再想整体收购三洋,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们这次只能成功,不许失败,我希望收购三洋将成为光辉集团2008年买买买之旅的开篇之作,能够有一个开门红。”江辉看着管卫东和唐文章说道。

  三洋的三家大股东——美国高盛集团、岛国大和证券和三井住友银行,除了高盛和光辉集团比较熟,其他两家江辉都是只闻其名,但是连对方的门往哪里开都是不知道的。

  高盛集团就不用说了,华尔街最顶尖的资本大鳄,手上持有世界各地许多公司的股份和优质资产。

  在天朝,高盛与各大银行、大型企业都保持着良好关系,以顾问、合作伙伴、投资者的身份穿梭其中。当然,也有市场人士指出,高盛此前之所以屡屡得手、斩获暴利,除了“人脉”因素,还与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监管尚不健全,市场参与者成熟度较低不无关联。

  高盛在2006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斥资约25.8亿美元,购入工行7%的股权。随后工行实现在沪市和港港上市,在经营业绩稳健提升的同时,工行的整体实力持续增强。在资产规模、核心资本、存款总额以及公司市值等指标均居全球金融同业首位。

  这么多年来,高盛在天朝的影响力也已经变得非常广大,当然,作为美国华尔街的代表之一,高盛在岛国的影响力也一样不容小觑。

  要知道,岛国可以说是美国的经济殖民地,像是高盛、****这些金融投资机构,持有非常多岛国上市企业的股份,影响力不容忽视。


  (https://www.zbbwx.net/book/2352251/404219829.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