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大明军工帝国小说免费阅读 > 第四卷 第九章 皇上很忙

第四卷 第九章 皇上很忙


  朱慈炅现在很忙,从过完年开始他就着手规划大明的中兴大业,上至朝廷大员的任命,下至王恭厂新型燧发枪生产的工艺流程,凡是与中兴大业有关的事情他都要劳心劳力。

  没办法,他想要打造的是一个准现代化的军事强国,在这方面朝中任何大臣都没经验,不要说现代军工体系了,就算是简单的商业运作,甚至是工厂管理他们都不知道。用现代人的话说就是他们都是家里蹲大学毕业的,满脑子农业思想,只有朱慈炅是正规大学毕业的,对现代军工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不得不事事参与,不然他们很有可能搞的面目全非。

  当然,要让一个国家从衰弱走向兴盛,光有思想是不行的,还要有行动,光朱慈炅一个人行动也不行,朝堂上下所有人都要动员起来,群策群力,才能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

  要让所有大臣都群策群力,他这个皇上自然要做表率,所以,每天的早朝不能免,不管是天寒地冻还是风雨交加,都必须坚持。

  他现在已经习惯了早上四点多就起床,上朝的时候他也不再保持沉默,大臣们提出的问题一般都是他在回答,朱由检反而变成了一个闷葫芦。

  有很多人猜测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的人,其实这个猜测是没有一点依据的,天启朝的时候他可是老老实实当他的信王,成天待在十王府,什么事都不管,要是权力欲强,他会这么老实吗?后面也是被逼的,天启帝都挂了,皇室正统血脉就剩下他这根独苗了,他不上谁上。至于他后面的施政手法,只能说他有点偏执,跟权力欲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要不是被逼无奈,谁想当那亡国之君啊!

  好了,闲话少叙,言归正传。朱由检其实是很认真负责的一个人,像批阅奏折这么繁琐的事情,他就从来没有耽误过,不管一天有多少奏折,他当天就会批阅完,绝不拖沓。这也让朱慈炅省心不少,起码批阅奏折这个工作量最大的事情他就不用操心,能省出很多时间来去干点别的事情。

  像现在,他就迷上了健身,当然这个健身在明朝应该称之为习武,自从看到秦明月那绝世的剑法之后,他就迷恋上了武学。回道皇宫以后他更是死缠烂打硬要秦明月教他武功,正好郑森也是个武学爱好者,两人一天就黏着秦明月,死活要学武功,秦明月被缠的没办法,只得同意了。

  与武当和少林不同,峨嵋的基础功法不是站马步也不是打坐而是动桩,即所谓的“动功十二桩”: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辅以峨嵋内功心法,在木桩或者是石桩上来回游走,方能练出内劲。所以峨嵋派的武功钟灵敏秀、刚柔并济,这些都是在动桩上练出来的。

  秦明月可以说是百年难得的练武奇才,所以年纪轻轻就武功高强,连曹化淳都不一定是她的对手,秦翼明和秦拱明两兄弟估计加起来都打不过她。有这种高手教导,对练武的人来说那也是难得的际遇,可我们的小皇帝实在不是练武的材料,一个简单的梅花桩他练了将近一个月都不曾熟练,经常摔的七晕八素,连小御弟郑森都比他强,人家至少不会摔倒。

  用秦明月的话说,以郑森的资质,勤学苦练十来年就能小成,至于皇上嘛,练个二三十年或许能有秦翼明和秦拱明两兄弟现在的水平吧。

  还好朱慈炅并不是想成为像东方不败那样手能接子弹的高手,他只是想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已,大明可不是一二十年就能变成日不落帝国的,要称霸世界,没个几十年是不可能达成的,朱慈炅可不想临到要挂再来唱: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等晨练完了朱慈炅又要开始忙正事了,眼下最要紧的就是要把燧发枪产量提上去,朱慈炅把一系列提高产量和质量打的方法传授下去之后,又亲自带头将燧发枪每个零件的工艺都改进了一番,还增添了不少专用机床,最后终于把燧发枪的产量提升到月产两万把左右。

  他可是答应了卢象升和孙传庭,每个月给他们送去一万把燧发枪,天雄军和秦军先各配四万把燧发枪再去剿贼。以前一个月才能生产一万把,等天雄军和秦军完成装备,这一年基本上就过去了;现在月产两万把,两军在半年之内就能形成战力。

  军工厂建设朱慈炅也没落下,在征地拆迁方面,他不但补偿了居民双倍的银两,还把原来阉党一系的豪宅全部改建成了民居,并平价买给了那些拆迁的居民,这样就等于白送他们一套新住宅外带一套住宅的银子,他们只要搬个家就行了。

  王恭厂附近的居民自然是欢喜不已,积极配合锦衣卫的工作,涉及内城近八分之一大小的拆迁竟然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工作效率之高,着实有点出乎朱慈炅的预料。

  现在朱慈炅正召集徐光启和毕懋康他们讨论新军工厂的规划,大体方案也差不多定下来了。

  首先要建一个大型的翻砂铸造车间,炮管、基座、炮弹、手雷、地雷可都要先翻砂铸造,原来的铸造车间压根就不够用,地方也不够大,铸个小零件还可以,要铸几百斤的炮管和基座,压根就铸不出来。

  然后还要建的大型机加工车间,炮管可是几米长的大家伙,小型机床压根就加工不了,必须用加大和加固了的大型机床才能加工。

  还有几百斤重的东西就要用起重设备了,人去抬是不现实的,朱慈炅倒是知道很多起重设备,什么叉车啊、航吊啊、电动葫芦啊、吊车啊等等等等,但明朝这会儿都没得买啊!

  想来想去也只有自己做手拉吊葫芦了,大概原理他知道,就是两个链轮并在一起,大的用手拉,小的做起重用,利用杠杆原理吊动重物,还要加个刹车装置防止重物下滑。这东西对明朝的人来说就复杂了,还好滑轮这个东西春秋时期就开始有人使用了,这个吊葫芦其实就是长了齿的滑轮组,跟他们解释还不是很费劲,加工起来就复杂了。

  这么个小东西是做了拆,拆了做,反复折腾了十多次,费了徐光启和毕懋康他们一个多月时间才做出来,就这还是简化版的,只能吊几百斤的东西,吊个上千就拉不动了,里面好多零件都变形了。这主要还是材质的问题,明朝这会儿可没有优质合金,硬度最高的也就是淬火之后的高碳钢了,优质合金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出来的,那玩意技术含量太高了,就算知道配方也没用,明朝这工业水平,压根就做不出来。现在也只能凑合着用了,几百斤就几百斤,大不了上了千斤就用几个葫芦来吊,总比人去抬要靠谱。

  另外还要增加炼钢小高炉的数量,还要增添一些机床,还要新建工人住宿的地方等等这些都出了个大致的方案。

  朱慈炅现在也只能把握大方向了,具体的细节就只能让徐光启他们去完善了,要什么细节都要他来考虑,一天二百四十个小时都不够用。


  (https://www.zbbwx.net/book/2298727/387801766.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