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笔文学 > 历史扳道工小说全文阅读 > 第152章 预言诗

第152章 预言诗


  “您还干过这种事?”一向不怎么喜欢开玩笑的戈沃罗夫笑着问。

  “怎么没干过?”朱可夫大笑,“我是乡下人出身。当初,我在舅舅家学会了揉革,自知有了可靠的手艺了,就想在莫斯科娶个姑娘做妻子。”

  几分钟后,他们来到集团军司令员的避弹所跟前,走了进去,这个由许多根大原木构筑的地下室,灯火辉煌,宽宽敞敞,深入地下。这里也为汇报这一地域的战役战术情况,做好了一切准备。朱可夫对这些地图,对这个避弹所的坚固表示满意。

  “讲吧!”朱可夫转过身来,简单干脆地说,但好象又为自己习惯成自然的严厉腔调而感到不安。

  汇报者听到这生硬的口气,有点发怵,从一开始说话,就不那样自信。但是,朱可夫没注意到这些。据他所知,过去一些在边防军工作的军官,决不可能对战役法的复杂性和细节有精深透彻的了解,他们只是自己那个行当的专家。

  朱可夫从汇报中没有听出什么更新鲜的东西。他皱着眉头,仔细翻看地图、表报,心里在分析战局发展的来龙去脉。一切都很复杂,但又很简单。德军今天突破了苏军防御,建立了一个由坚固的筑垒构成的重要基地,并计划从该基地重新向莫斯科发起进攻。根据军队侦察部门的情报,德军在这里集结了大批步兵师和若干装甲师、摩托化师。苏军对德军突出部根部实施相向突击,但迄今毫无任何进展。德军防御地区和苏军出发阵地大不相同,起伏不平的地形对其有利。由于中间地带开阔,苏军一旦进攻,可能遭到德军成功地反击,造成不小的损失。不过目前德军仍在待机而动。

  朱可夫还注意到德军的三道坚固筑垒防线。那边有全断面堑壕,机枪,架设有大口径机枪和大炮的永备工事,掩体中有坦克和装甲车。在防线之间,有铁丝栅栏和带刺铁丝网,还埋设了伪装地雷。德军把占领的每一个村庄都构筑成独立支撑点。苏军来到德军防线前面,简直找不出一块可以避开交叉火力射击的尺寸之地。

  朱可夫思虑重重,默默无语。

  莫斯科的形势仍然很严峻,列宁格勒那里的情况似乎也不乐观。

  正在这时,一名军官跑步进来,向朱可夫敬礼,从文件夹中取出一张小小的电报纸,呈到了朱可夫的手中。

  朱可夫看了看这份内容简短的电报,一个微笑浮现在他原本有些阴沉的脸上。

  想到那些勇敢的年轻人就这样义无返顾的踏上了血火征途,他的心里禁不住感动起来。

  “给最高统帅部发一份暗语电报:‘跳蚤包已经掷出。’”朱可夫命令道。

  强烈的阳光透过保温的固定木质百叶窗,黄色的光线划破了房间内的昏暗,这光线有如镜子的内在本质,对真实作出的僵硬的反映总是冷冰冰的。

  希姆莱的“私人占星师”卡尔.沃兰特久久注视着光线在房间里缓慢地、几乎不易觉察但同时又不可阻止地移动。屋里摆着巨大的红木桌子,靠在灰色大理石壁炉附近,另外有摆满书籍的书架。

  他不慌不忙从宽大低矮的沙发上站起来,无力地享受着寂静。听到巴伐利亚产闹钟上的布谷鸟的叫声,沃兰特微微一笑——这里原是沙皇时代的一位贵族的别墅,现在由地方行政长官赠送给了国社党领袖希姆莱,作为他此次视察的驻跸处。布谷乌在畅快地宣布时光在流逝。

  沃兰特到了俄国之后,不知怎么一直无法入睡;今天他迷迷糊糊睡了一两个小时。此后又喝了一杯葡萄酒。这种酒在这里是很多的,这座三层楼的别墅的巨大地窖里放满了酒瓶。

  他时常感到紧张,因为公路离住宅只有两公里远。在第三帝国内他已经习惯了围墙和哨兵,可这里没有。那是一种毫无保护的感觉。尽管希姆莱一再使他相信,这里毫无危险,他还是坐立不安。躺下睡觉时,他把一支手枪藏在枕头下面,但还是无法入睡。他仔细倾听远处汽车驶过时的轰鸣。

  他翻开自己带来的书箱,打开它的一瞬间,他找到了自己无法入睡的根源。

  那本法国医生古尔贝38年发表的《诺斯特拉达姆士大师预言》。

  据作者透露,4年前他在一个神秘环境下,收到一个神秘访客送来的一件神秘礼物,一本1605年版的《诺斯特拉达姆士预言集》,即著名的《百诗篇》(日本某地摊文学家曾将书名错译为《诸世纪》,实则是不懂英文和法文的区别,闹了大笑话,书的内容也多为乱译错译,误导甚众,流毒至今仍在,以我国为最。作者注),这是当时已知的最古老版本,据说内容和1568年全集版本完全一样。作者收到书后,立即被吸引,潜心研究了4年,最终写成此书。

  古尔贝的作品特点,不在于作者收到神秘礼物的传奇色彩,而在于内容。作者除了诠释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外,还预言了短期内欧洲即将发生的一系列大事件。这些事件在两年内都一一应验,惹得法国维希政府大为不安,40年法国总理拉瓦尔发布禁令,查禁此书,将书全部收回焚毁,不许销售,连印刷厂的铅版也不放过,勒令交出来熔掉。

  但现在,沃兰特的手中就有一本。

  偷看禁书并不是沃兰特不安的原因(他手中禁书很多,有些还是希姆莱给他搞来的),而是他在这本书中发现的当年诺斯特拉达姆士写的一首诗。

  “莱茵河旁北高山,迟来领袖来世上,抗争俄国匈牙利,最终下场有谁知?”(卷三,诗五十八)

  这首诗说的,会是谁呢?

  不管指的是哪位第三帝国的领袖,这都不是一个吉利的征兆。

  而沃兰特自己经过研究后认为,这首诗意指希特勒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首诗使用了三个古代地名,第一行“北(麓)”Noriques曾是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份,位于瑞士至多瑙河之间地区,这里和“高山”合用,指示阿尔卑斯山北部延伸地区,即南德和奥地利一带,希特勒就出生在奥地利西部的一个小镇,靠近南德边境。


  (https://www.zbbwx.net/book/2285706/387183684.html)


1秒记住紫笔文学:www.zbbwx.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zbbwx.net